第六章 中华汉字故事

作者: 98d34b94f35f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18:09 被阅读5次

    第六章  汉字的炼字之妙

    白姑千面

    相传明代四川才子杨慎被谪贬云南时,一次到建水县双龙

    桥游玩。他见到桥畔开满了攀枝花,鲜艳耀眼,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正怒放,令人赏心悦目。正在这时,风起雨来,杨慎只好到附近的草棚暂且避雨。阵雨过后,他从草棚出来,被眼前的景色所惊艳:雨后的桥畔,攀枝花更艳;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朵朵含露,娇嫩欲滴。这时,他忽然听见有人吟了一句“双龙桥红灯万盏风吹不熄”,杨慎心想,此人把满枝繁花比作“红灯万盏”倒也恰当,义加上一个“风吹不熄”则更加逼真,真是才子风范。他也想露一手,跟那人比试一下,他看了一眼洗马潭中盛开的莲花,便吟道:“洗马潭白莲千朵雨洒更鲜。”吟完后得意地看看那人,不想那人并不惊叹,反而对他说:“你不觉得这句子太实了吗?”杨慎怔住了。惊醒过来,他忙向那人请教,那人不紧不慢地说:“把'白莲'改为'白姑','千朵'改成“千面','鲜'改成'艳'。”的确,那盛开的白莲花不正像姑娘白嫩的脸庞吗?用“白姑”代替“白莲”,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和上联对起来也更加贴切、和谐。而原来的实写就不具有这种美感。

    (妙趣横生)

                                                                                                         李渔改诗

    李渔是清代戏剧家、文学家,一个雨天他去家乡兰江边上的兰荫寺游览,正好遇上两个文人在乘兴吟诗。一个吟道:“风吹江水千层浪。”另一个顺口吟道:雨打山坡万点疤。”吟罢相互吹捧,很是得意。

    李渔见状,微笑道:“兰江不是大海,何来“千层浪'呢?再侃“雨打山坡万点疤',这个“万点'也欠妥当,倒不如把'千层'改对'层层',“万点”改为'点点'更为贴切!”两个文人高兴地反复吟吴风吹江水层层浪,雨打山坡点点疤”,连称“改得好”!

    梅兰芳改台词

    一次,梅兰芳率领京剧团到汉口演出。在《女起解》一场戏中,機兰芳扮演的苏三有一段“反二黄”唱段,第一句是“崇老伯触说是冤枉难辩”。观众席上,沙市京剧团艺委会主任郭叔鹏听刹这里,觉得这个难辩与整个剧情相悖。于是大胆地向梅兰芳质疑:"梅先生,你看台词里面,哪儿有苏三所唱的“冤枉难辩'的意思呢?相反,倒是说她的官司可能有出头的希望了。”郭叔鹏认为,将"难辩”两字改为“能”字,就和剧情相吻合。“太好了,改词不改腔,观众也容易接受。”从那以后,《女起解》中这句词便唱为“冤枉能辩”了.

    后来,梅兰芳又出演了《宇宙锋》。次日他又向郭叔鹏征求意见、针对剧中赵高之女装疯一事,郭叔鹏问道:

    "梅先生,您演的赵女是真疯还是假疯?”

    “你看是真的还是假的?”梅兰芳反问道。

    “我看赵女应该是装疯,是假疯。装出来的疯相是为了蒙骗她父亲。 '我只得把官人来一声唤,我的夫啊,随儿到红罗帐,倒凤颠鸾。'把父亲当成丈夫,还要拉他入罗帐,这在赵高看来,女儿是真的疯了。但'随儿到红罗帐'的一个'儿'字,却露出了破绽。赵女自称是'儿',显然她还知道对方是父亲,这是神态清醒的表现。赵高不傻,凭此很容易识破女儿在装疯。”郭叔鹏说道。梅兰芳一听,非常佩服,虚心向郭叔鹏征询修改意见。

    郭叔鹏说道:“只要把'儿'字改为'奴'字就行了。'奴'是古代妇女的自称。”

    第二天,梅兰芳就把这句台词改过来了。

    [妙趣横生]

                                                                                                 郭沫若的一字师

    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台上,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味。隔天,郭沫若到台后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起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有个演员在一旁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这一改,果然生色不少。事后,郭沫若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

    一个“有”字乾坤转

    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是清代四大冤案之一,曾经震惊了全国上下。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诉状中改动一个“有”字影响了整个案件的走向。

    杨乃武是余杭人,为人正直,文笔犀利,好打抱不平,得罪了余杭知县刘锡彤、杭州知府陈鲁和其他劣绅恶棍,因而被诬与小白菜通奸,谋妻杀夫,沉冤长达三年之久。

    杨乃武之姐杨淑英、杨乃武之续妻詹氏到北京上告都察院时,从运河坐船经过扬州杨乃武世交李耿堂老先生处,李老看了杨乃武在狱中所写的诉状,其中有“江南无青天”一句话,李老认为“无”字用得欠妥,这样触及官场太大,反而于事不利。他主张把“无”字改成“有”字。如此一变,意思完全不一样了,缓和了紧张气氛,对胜诉起到了一定作用。

    [趣味解读]

    “无”改为“有”,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寓意,正是这一字之差,才唤起了有良知之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从而打赢了官司,我们佩服改字者的高明之举,同时也不得不叹服汉字的奇妙。

    范仲淹的一字师

    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钓鱼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专门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京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看后晓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土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格局有些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試把“德”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趣味解读]

    一字之改,意境完全不同。用“德”字太直露,用“风”字显得有情趣。而“风”是个多义词,既可以释为“风范”“风骨”,也可以羟为本义自然的风,用“风”与“云山"“江水”相配,就融洽得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年初春时节,北宋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洲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到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的家中,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近黄昏,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远处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下船,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天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于是王安石诗兴大发,吟道: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然后又改为“满”字,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帖的字眼。忽然,王安石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水,何不用一个“绿”字呢?

    王安石豁然开朗,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与其他字相比,“绿”字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来,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为后人所说的“诗眼”.

    【妙趣横生】

                                                                                                 齐己和尚的一字师

    唐朝时,有个法名叫齐己的和尚,住在江陵龙兴寺,他学识渊博,能诗善文,自号衡岳沙门。一日他在赏梅时,作了一首题为《早梅》的咏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作罢他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满意,就去请教诗人郑谷。郑谷读罢说:“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齐己觉得十分有道理,当即下拜,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平地风烟横白鸟

    北宋人王平甫曾作过一首题为《甘露寺》的诗,其中有两句写道:

    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王平甫自己很满意这两句诗,扬扬得意地拿去请苏轼看,苏轼看后说:“好是好,但诗的精神全在'卷'字上,而“飞'字与之大不相称。”王平甫听了觉得很对,但思来想去也找不出更好的字来。只好请苏轼替他改一个字。苏轼略一想,便把“飞”字改为“横”字,王平甫十分佩服。“飞”只是一个单纯表动作的动词,“鸟飞”是一般的写法,只能给人一只白鸟从平地的风烟里一飞而过的印象,再无别的含义,显示不出白鸟的精神来。而“横”是形容词,按照一般言语规律,它是用来形容物体与地面平行,如“竹竿横”“扁担横”,而不用来形容动态的事物。

    用“横”来写鸟,就写出了鸟在空中飞翔的姿势和神态,把鸟杭空中矫健地迎省风烟目田翎翔的曲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明前,并且,改用"横子,航与下句的“卷”字相称,轻重相宜,

    (妙趣横生)

                                                                                                   一字小说

    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真令人回味无穷。

    添字解围得驴

    诸葛恪是三国时吴国人,家住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是诸葛亮的侄儿。他从小好学,善于随机应变,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少有才名”.

    有一次,吴国国君孙权宴请宾客,诸葛恪跟随父亲诸葛子瑜去赴宴。酒宴开始后,孙权饮得高兴,和诸葛子瑜开起玩笑来。因为诸葛子瑜的脸比较长,孙权就叫侍从将一头毛驴牵进宴会厅,并将一张写有“诸葛子瑜”的字条挂在驴嘴上。所有宾客不禁发出一阵哄笑。

    坐在父亲身旁的诸葛恪见父亲受辱,握紧拳头,流露出愤怒的神色。他霍地站起来,快步走向安放纸笔的桌前,拿起笔,蘸上墨,在纸条“诸葛子瑜”下面,挥笔加上“之驴”两字。

    见此情景,孙权不得不赞赏这位大胆而又善于应变的小孩,于是说:“你想出了替父亲解围的好办法,看来这头驴应该属于你父亲了。”

    (妙趣横生)

                                                                                                    机智的解缙

    有一次,皇帝对解缙说:“爱卿,人人都说你聪慧敏捷。今天我叫一位大臣说一句真话,一位大臣说一句假话,只准你添加一字,把辽两句话串连成另一句假话,可以做到吗?”解缙连称:“遵旨!”

    一位大巨说:"皇帝坐在龙座上。

    另一位大臣说:"老鼠捉猫。”

    解缙面无难色,随即应道:“皇帝坐在龙座上看老鼠捉猫。”皇帝不肯就此罢休,还想试探一下,于是改口道:“仍然是那两向话,你再用一个字把它缀连成一句真话。”

    解缙略加思忖,对曰:“皇上坐在龙座上讲老鼠捉猫。”

    皇恰听后龙颜大悦。

    投诗拜谒

    晚唐和尚诗人齐己,能诗善文,留下了不少诗作。

    一天,齐己来到袁州(今江西宜春),投诗拜谒当时的前辈诗人、曾任都官郎中的郑谷。其中有一首五言律诗写道:

    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

    叠献供秋望,无云到夕阳。

    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

    几许中朝事,久离鹅鹭行。

    郑谷读了这首诗后,派人传话给齐己说:“郑都官读了你的诗,觉得不错,尤其在推敲锤炼方面下过一番工夫。不过这四十个字当中,有一个字用得还不够贴切,请你考虑一下,改对了之后才接见你。”究竟哪一个字不够贴切呢?那人也没讲,齐己也没问。

    齐己反复考虑了三天,终于恍然大悟,于是急忙求见郑谷,见了面就说:“改成'别扫著僧床',您看怎样?”郑谷听了连连点头称许,两人谈笑甚欢。的确,一个“扫”字就把僧床久未睡人、灰尘厚积等情况都反映出来了,而“下”字的内涵远没有这样丰富。

    【妙趣横生】

                                                                                                     一字诗歌

    美国一家出版社的刊物曾发表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篇只有一个字:“网。”非常精炼、深刻、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真趣

    苏州有个狮子林,峰石峻峭犹如雄狮,曲径通幽,是个游览的士外。此处有个真趣亭,据说是乾隆当年游览时题名的。乾隆皇帝是个书法高手,但是,题字既要有书法运笔功力,也要有构思巧妙的雅兴文思才行乾隆当时已经游览了不少雅园名山,身心右此疲乏,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于是挥笔蘸墨写了“真有趣”三个大字。

    “直有趣”书法虽漂亮,但词句实在俗气又无韵味。若将“真右趣”镌刻在狮子林名园,不让天下人耻笑吗?周围跟随的官员们心有所虑,可是谁也不敢公开说出来,得罪了皇帝那还了得?

    此时,有位状元急中生智,既不冒犯皇帝,又要帮皇帝将题字改得高雅得体。他叩头道:“奴才斗胆,皇上的'有'字实在好,请圣上赏赐奴才吧!”乾隆一听,马上明白了他的真实意图,立即将“有”字赏赐给他,狮子林的题字变成了“真趣”二字,由大俗变大雅,至今留给游人美妙的遐思。

    【妙趣横生】

                                                                                                   一字座右铭

    鲁迅先生十二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 “早”。

    “红杏尚书”拜见“张三影”

    北宋文学家宋祁写过一首传唱一时的《玉楼春》词。其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闹”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和听觉,新鲜活泼,为人爱,当时就有人称宋祁为“红杏尚书”。同时代的湖州词人张先,写过一首《天仙子》词,其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也是传诵极广的名句。

    有一天,时任工部尚书的宋祁去拜访任都官郎中的张先,命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说后,急忙跑到大门口迎接客人,问对方说:“您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吧?”宋祁也打趣地说:“我正是那个'闹'尚书!”两人相视而笑,一见如故,在书房里坐定,谈得很投机。

    宋祁对张先说:“现在,京城里的人都称呼您为“张三中',不知是什么缘故?”

    张先说:“我的《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湘,意中八几句,大概即据此而来。不过,我对这个称号并不满意。”

    宋祁问:“为什么不满?那您喜欢什么样的绰号?”

    “还不如称呼我为'张三影'更为贴切。”

    宋祁大惑不解:“哪“三影'?请指教。”

    张先扳着指头说:“'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些都是我平生的得意之句,其中都有一个'影'字。因此说,称我为“张三中',还不如称为'张三影'啊!”

    从此以后,人们就称张先为“张三影”.

    【妙趣横生】

                                                                                                      一字回信

    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元后回信说:“谢!”

    病鹤如阁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七言《病鹤诗》时,曾写了一句“三尺长胫瘦躯口”,其中故意缺少一个字,让众人来写。众人拟了许多字,但彼此都不满意。这时,苏轼慢慢地拿出自己的诗稿,原来是个“阁”字。

    “三尺长胫瘦躯阁”,众人不禁赞叹:“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三尺长胫",是用学张的语言那密鹤的腿长,佰意化是战表形象,还尺欧小都区精和状态.接着又川"糟東“平与州面的“三尺长胫”相衔接,说明这只鹤术仅川长,面目身休消城但这些都是一般旧局部外在指写,最后川一“阁”宁收作,苏松扣这只鹤比喻为一下亭阁,这个“阁”义不是修育优美的亭制,面是“痩躯”,鹤时羽翅四周空室,没有主满的羽心和川肉,是个只有几根柱于撑工着,上面加个子顶盖的附閣.这样,就从局部外在描写变为整体内在的首像指写,刻画出这只鹤的病杰,形神兼备,又紧扣丁题意。

    [妙趣横生]

                                                                                                     一字家书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业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0!他认为儿子既巴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丹,可见赵树理教子的理念

    忍痛改一字

    清朝末年,国势渐衰,外国侵略者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林则徐焚烟抗英。在英军攻打虎门时,关天培率领官兵血战,终因孤立无援,壮烈牺牲,虎门失守。

    消息传来,林则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这是朝廷内顽固的投降派造成的悲剧,便奋笔疾书写了一副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派人送往江苏淮安关府。关天培母亲接到林则徐的挽联,十分感动,也非常重视这副挽联。但因挽联尺寸太小,便请周木斋重抄大幅,准备悬挂起来。

    周先生是淮安府第一流的书法家。他读完挽联吃了一惊,待在一旁不落笔,关母看了,小心求教。周木斋小声说:“林大人的挽联,有一字我不敢写,就是'何人'的'人'字。”

    关母点头称是,那些投降派的人都是皇帝的重臣,谁敢得罪?两人思前想后,忍痛将“人”字改为“时”字。

    重抄后,两人同时叹气道:“这是不得已呀!”

    【妙趣横生】

                                                                                                     一字嫁妆

    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恨”与“幸”

    宋朝的张咏当尚书时,有一次邀请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县令萧楚材来吃饭。萧楚材在书房等候时,见张咏书案上有一首刚写好的诗,其中有两句:

    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是说他恨天下太平,使自己没有一点事儿干。

    萧楚材把“恨”字改成了“幸”字,变成:

    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第二天,张咏拿着诗稿问左右的人:“这诗谁给改的?”

    左右的人告诉他,是萧知县改的。张咏说:“他改得有道理。天下太平应该庆幸,何必恼恨呢?"张咏想了想,说:“这萧公是我的“一字师'呀!”

    [妙趣横生]

                                                                                                    公刘的一字师

    1955年,青年诗人公刘写下抒情诗《五月一日的夜晚》,描绘了新中国第六个“五一”节夜晚天安门前载歌载舞的狂欢情景。诗的第二节原稿是这样的:

    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

    中国在笑!中国在跳舜,中国在狂欢!

    美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公令人爱恋,

    为了享受这一夜,

    我们战斗了一生!

    诗成之后,公刘寄往《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前,负责编辑工作的诗人吕剑,觉得去捍那个跳"字,并不影响诗意,而且,文字重加精炼,节奏更加明快,尤论从博的韵律节奏上还是表现力上,都比原稿更胜一寿公刘后来感激地称吕剑为他的“一字师”!

    一方明月可中庭

    传说一天晚上,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借宿庐山上的一座寺庙,同一群和尚一起坐而论诗。这天晚上,月光皎洁,遍洒寺院。黄庭坚诗兴突起,随口念了一句诗:“一方明月可中庭。”有个和尚听了,认为“可”不如“满”字好,当即说:“为什么不说成'一方明月满中庭'呢?”黄庭坚笑而不答,起身离去。实际上,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公讲堂》,此诗的末尾两句是:“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究竟是“可”好还是“满”好呢?联系整句诗来看,“一方”的“方”指方块形状,月光从窗口照射进屋里,因受窗框的限制,成为方形,用“方”字,既准确又生动。“满”是遍洒之意,虽然它描绘出月亮的光辉,但与前一“方”字不相照应。受窗框限制,照进中庭的月亮既然只是“一方”,怎么可能遍洒呢?而“可”,是正、当之意,形容一方明月照进中庭的范围恰如其分,创造了朦朦胧胧、如诗似画的意境。

    【妙趣横生】

                                                                                                      一字判词

    清代时,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丁産,她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人,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实教语,尽述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 中华汉字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yc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