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应对忙碌》
“忙”是不能避免的,这辈子都不能避免的。做一个输出价值的忙碌者。只是因为很多事而团团转?你确定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很久吗?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怎么用学术精神应对忙碌
面对“忙”这个事,有三个大前提。首先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效率会随着精力下降而指数式降低;第二点,整理和计划工作,并不是浪费时间,这点需要强调;最后,“忙不出错急出错”,科学应对忙碌的本质是科学面对焦虑。
“做快点,再快点,再!再快一点!”,“做完这些,做完这些就不忙了!”我们心里总是这么想。实际的情况会让我们大跌眼镜,【数据】。在职场里面,任务的输入节奏是可以看出来的,小到一个月,大到年度,在保证任务完成质量的前提下,任务量只会增多,办公效率(或者说职业价值的输出)并非简单的你追我赶,单纯把“解决任务的速度”和“任务增加的速度”来做对比,很容易会陷入死循环。而死循环的时候,我们也会这么想——“这样就可以了”、“够了”、“差不多就行了”。验收标准的降低、完成质量的下降,往往导致很高的返工率,重制就推翻了之前一切努力,任务又回归原点。更糟糕的,当我们处于极度的忙碌的时候,沟通在我们心里的有限度就会降低,在职场交际中会带来潜在的、隐形的负面影响。谁也不想听见“我很忙,别烦我,等会再说”。
fine,知道乱忙有多糟糕了吧。但很多时间大师和管理大师都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法。
首先时间是有结构的,建议大家可以看看《睡眠革命》这本书(我们的嘉颐策划部主管谭佳在这个月做了一回《睡眠革命》的讲书人,大家可以找她交流交流),人在9:30睾酮分泌增加,神经兴奋性会增强,于是乎在10:00的时候人的灵敏度最高,在14:00的时候人的协调性最高,15:30的时候反应速度最快,这是脑科学。我们根据人体在不同时间段的状态安排不同性质的工作,就能较大地发挥我们大脑和肉体的潜能。
其实任务、事情也是有结构的。以我的自己的例子,一般可以分成:计划规划、策划、协调沟通、执行性工作、跟进和局部总结概括。在不同阶段,任务效率面临的问题不同,不同的效率问题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例如在协调沟通和跟进性工作里,我会先在微信上和对方沟通,在5~10分钟内没有反馈或者需要延后处理的情况下,再设置微信提醒。通常是一个小时后,不是很急的事情会设置在下午两点或者第二天的九点半。设置完提醒,把这件事情抛之脑后,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等到提醒了才继续跟进该事。而在执行性工作上,我会想清楚步骤,做好任务清单(list),根据list去执行。把需要思考力和执行力的工作分开,效率会明显提升。
拆解任务结构,根据任务特性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或者是任务list),处理事情效率会随着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
一般一天工作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4小时,面对数不清的工作量的时候,就像是自己拿着100块走进超市,买齐全家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只能把钱花在最关键、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工作开始前计划好时间的使用,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任务及时交付能产生最高的价值,要先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我自己的常用的判断标准有:“下一步处理、紧急、有空再说、记录整理”和“会耽误项目、可以迟点、不做也可以、领导说的”。把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放在前面做,不能判断任务优先级的,和上司及时沟通,让ta帮助你(不要让领导觉得你把判断交给他了,而是让上司觉得他帮助你理清了思路)。重要而又无法及时完成的任务,不要让他留在自己手里,让同事帮助你,让上司重新分配,总有解决办法,分工分责,要多动用情商解决“无路可走”的情况。在规划时间的时候也要注意留一些缓冲时间,给自己多一点余地。
当然,除了时间,精力的分配也十分重要,这点可以关注一下“注意力能量”理论。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再探讨。
返工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事情出错就很容易出现发返工的情况。“忙不出错急出错”这句话说的非常好,错误最容易出现在人焦虑的时候。在我看来忙的本质更多的可能是焦虑的问题。前思科全球副总裁林正刚老师,和日本经营四圣稻盛和夫,都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我认为这点正是解决“忙”的治根之法。怎么做到忙而不急?个人的经验——调整呼吸节奏。人是根据参照物来感知时间的,例如太阳的移动速度,平静状态下的心跳节奏,音乐节奏,时钟秒针的跳动的声音间隔……人的呼吸和心跳是我们感知时间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节奏来控制心跳,从而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深呼吸也能帮助我们的肺泡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氧气,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我们的思考效率。而关于“感性的烦恼”和焦虑的处理方法,我还没有在短时间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除了药剂,只能靠修炼了吧。
时间不够用,问题也不一定出现在效率上。高估效率的重要性、低估思维的重要性,在面对脑力工作上会遇到思考力阻滞。关注工作效率、忽视思考效率,也是我们浪费时间的原因之一。高估意志力、低估驱动力,是什么驱动你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去执行?找到动机往往比盲目信赖我们自己的意志力更有效。高估自己的认知、低估原则的作用,所有复杂的事情,都应该有简单的原则可以参考,大道至简嘛,我相信多观察,多总结,总能找到的。
平日多得绵总和平哥指导,结合自己在工具上的优势,在办公效率的精进上慢慢走出困局,当然少不得老兄林雅伦的协助,感恩前辈朋友的建议和协助。讲得不是很系统,我相信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的机会很快就会来,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