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五年计划| 不可能

作者: 18aabd0448d3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07:14 被阅读15次

    儿子被选上学校田径队,成为一名“运动员”。

    虽然内心有些不是很喜欢他成为“运动员”,原因是担心一些高强度的训练会不会对孩子的生理成长造成影响,毕竟孩子还小。不过看他喜欢的样子,我也跟着开心与支持。另外,了解到田径队的训练安排比较科学,便安心了很多。

    一天儿子和我闲聊有关他田径队训练的“花絮”。他说教练要求他们跑3000米。

    他说小朋友们开始都觉得不可能。我睁大眼睛问他行吗?他说他也觉得不可能跑完3000米。

    “后来呢?”我追问道。

    “后来教练逼着我们跑完了。”

    “真不容易啊!”我回应说道,“那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呢?”

    “应该是教练吧。”儿子想了一下,回答道。

    “教练很凶的。”他补充一句。

    “咋一看3000米挺长的,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都觉得不可能。然而,在教练的帮助下,你们成功做到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儿子点点表示赞同。

    “那当爸爸觉得你有能力做一项有挑战的任务时,你可以接受挑战,而不是第一时间从脑海里跑出‘不可能’三个字吗?”

    儿子知道掉入我的“圈套”,拉长声音说好吧。

    一般说来,当孩子们遇到有挑战的任务,需要付出努力,便低估自己的能力,知难而退。久而久之,形成‘不可能’思维习惯。

    “不可能”思维习惯一旦在孩子们脑海形成惯性,解决问题的思维便难以搭建。“不可能”三个字简单、快捷地让孩子们(包括对成年人)

    处于舒适区内。而有步骤,有方法去结局问题的行为,则需要调用大量的脑力体力,甚至付出大量的努力后得来的是一连串的失败。想想都令人难受。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希望孩子遇到学习与生活的困难时能够思考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就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我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当儿子,或者我的学生们遇到困难时,要求他们把拇指和食指托着下巴,然后把眼珠子转几圈,边转边说‘让我想想’。这样通过动作就身体感知,替换“不可能”思维的自动模式,打破“不可能”习惯的第一步。其背后是运用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其次是要及时反馈孩子们思考过程的点滴,重点反馈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再次就是经常和孩子复盘成功挑战任务的具体例子,引导孩子们挖掘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思维模式,形成直观经验。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局限于知识传递。互联网已经安排好这一功能。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型思维模式才是未来。

    很高兴儿子又为我上了一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孙绪平:很棒的老爸!孩子的幸运!

      本文标题:新爸五年计划| 不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h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