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剽悍晨读感悟
百度一下,你“不知道”

百度一下,你“不知道”

作者: 5276e50ea850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23:23 被阅读16次

    将得到专栏的课程精华分享给你,我们一起终身学习,拓展认知,变成更好的自己!

    没有任何黑百度的意思,重点在后面“不知道”。

    因为“知道”两个字,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知道”。

    我用个小故事来解释,道理就好像是手机中的程序。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系统好像是安卓/苹果等后台处理系统。

    曾经的先知们发现了一个做成事情的方法,他们是真的“知道”这个事情怎么能成功。

    于是就总结了经验,写下了道理,做成了一个小程序。

    也就有了古人云,或者老话说。比如:“有志者,事竟成”

    后人把这个小程序拿来装在自己的认知系统上,发现有问题,因为运行了一遍,做事没!有!成!功!

    也就是“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今天不说那些光说不练的,已经有太多文章说过类似的话题了。

    我们就说那些做了的,还是没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不成功的原因

    我总结有3个主要观点。

    1.不懂

    对方程序使用的语言你无法成功读取,你就无法解读它让你具体每一步做什么。结果是手机会显示“操作失败”!

    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很多人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本义,认为就是要做事有恒心。

    于是就把“有志者,事竟成”作为了不断坚持的动力。可是每天苦苦学到最晚,考试还是不及格。

    可是我们看着上面这句对仗的话,可以猜测“有志者、事竟成”其实是和“苦心人、天不负”有类似的意义。

    你如果不懂古文,就不能对这句话有最真实的解读,从而影响之后的行动。

    不懂对方的程序语言,就连怎么做都不明白,自然无果。

    当然在今天我们的误读,更多是对于新兴的概念不清楚,所以要实时更新自己对于外界的认知。

    2.误读

    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也就是按照自己的系统语言,在自己的手机上强制运行一遍。

    比如自己理解的,是做事情要有毅力,遇到苦难不退缩。

    而且在做事的时候也遵循了“不要怂,就是干”的冲劲,于是成功了!

    然后,他再和别人传授经验的时候,就会说,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运行了这个程序,这个程序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于是道理经过了他的解读,变成了某种“汉化版”,被成功的光环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很多人纷纷效仿。

    但是,

    在别人的手机上运行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那这个道理 用不用都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去用呢?

    用的时候,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失败了,那这个道理不靠谱呀!

    所以还有“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典故,警醒世人,有毅力不能成功,甚至让你更容易走冤枉路。

    这种误读和生搬硬套降低了道理的普及性,甚至也模糊了知识的科学性。

    只能靠古人说,来体现学说的正确性,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持,也没有内在逻辑的推导。就这么一个片段的解释流传下来。

    3.不知变通

    无知的,认为成功的路只有一条,是可悲的。就像农夫只能靠天吃饭,旱涝就遭殃了,没有一点主动权。

    犹豫的,不知道选哪一条路,是彷徨的。好像除了为人打工,就只有辞职创业。在劳心和劳力之间取舍不定,反而蹉跎了时光。

    那些明白人,从来不是只在一条路上走到黑的。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把钥匙能开启成功的门,不是选了右边就能一劳永逸。

    而是要在具体做事的时候,考虑事情和外部的环境,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选择30%的道理A+70%的道理B。

    比如“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以上3点,都是因为那些后人并没有真的“知”“道”。


    做到“知”,需要“知行合一”才能消化道理

    可是就像我们会对先贤的道理和程序无知和误读一样,我们对“知行合一”这句话的本义都搞错了。

    原话如下: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 选自《传习录》by王阳明)

    很多人对于“知行合一”都有自己的解读,此处我是根据《得到》专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吴老师对其的解读得到的感悟和总结。

    1.“知”是一种明白怎么做能成功而且做成过的状态。

    当“知”这种状态,到了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是一种正确地"行"的行为。

    而”行“到达了明觉精察的地步,也就是你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其中新的认知,就好像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某一处特别的精妙,或者在实际动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理论是这么应用的。

    那么当你到达了这个时候,你的认“知”状态就进行了更新,你原来知道的东西在这一刻得到了升级,你的大脑认知能力你的操作系统提升到了更高版本。

    2.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两者不可分离。

    知行合一,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你知道了还要去实践才可以,而是说本身认知这种状态,就是在行动中不断去获得和提升的。

    在行动当中提升和获得的状态,是要让你能够正确地做对一件事情的方法,也就是吴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出的:“知的原义是箭射中了靶心”。要能够知道怎么射中箭的靶心,才可以说你有了“知”这种状态,否则你只是记住了或者是阅读了。

    我们常说“知识”两个字,可能更多人的是注重在“识”,也就是看到了一个经验,一种”知“的外在的结果体现,但是并没有达到“知”的状态。

    就是说,你只是看了一遍,并不是知道了。

    3.不是通过做到获得的“知”是没有经过检验的假说。

    比如练书法,真正的知道是你在写的时候明白下一笔应该向哪个地方走,最后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你对自己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稳定性的预期,而且你是知道达到目标的每一步操作。

    这里的关键是能够达到目标,你真的能够在写的这个行为当中明白它是经过怎样的途径能够达到目标。

    就好像是你的软件系统知道你要发送信息,就要先找到联系人,然后输入信息,然后发送一样。这个过程是它掌控和了解的。

    你虽然看到了很多道理,其实是由我们前辈或者是已经获得了“知”的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份经验就没能内化成我们自己内心的认知。

    也就是说,当总结经验的那个人,把他的见识总结出来的时候,他是明白每个步骤是怎么起到作用的,但是拿到经验的人没有实操过,是不能把这种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的。

    总结了经验的人,是开发了程序的源代码,他是明白手机系统是怎么一步一步得到这个运算结果的。

    但是后来者看了以后,从来没有运行过,自然得不到结果。

    还可能由于封闭守旧,认知受限,内在的认知系统根本看不懂源代码。(好像对于知行合一这个词的不解)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生搬硬套地做到了,直接不多问不多想,直接去做了,成功了。

    在总结经验的时候,要么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某些坚毅不拔的去做的态度,要么就直接把先知的经验重复出来,导致后面学习的人会受到误导,或者只看到了成功者认为自己得以成功借用的经验“片段”,就更难了解当初那个人是怎么写出的代码,以及代码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

    (也就是做事要考虑的目标达成使用的架构和成功操作的原理,而这是决定实践结果的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知”的传承,只能靠自己的领悟,靠“习得”。

    在行的过程中去领悟那些经验,去升级自己的认知状态。做不到就不“知道”。

    当你变成了能够看懂源代码的人,和能够讲解与运用源代码的人。这个时候,哪怕你只是运用其中的一段经验,也明白这份经验被应用的场景和对于其中相关因素程度的把握。

    不会出现纸上谈兵,或者过犹不及的错配。

    以上主要借鉴了吴伯凡老师在得到专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提到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希望我的感悟对你有启发。

    想要学习更多《得到》精品课程,分享心得感悟,就让我和你一起开启终身学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度一下,你“不知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jc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