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札记——夏本纪(三)

读史札记——夏本纪(三)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06-20 08:35 被阅读0次

我还真找到的关于泥橇的一段文字,说的是浙江省龙港市岛屿琵琶山附近的民俗。

渔民们下海涂捕捞时,用的是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泥橇(俗称泥遢),这种工具在夏禹治水时就有了。《史记·夏本记》说夏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即毳)”,“毳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蹬进,用拾泥上之物。”现在用的还是此物,等身来长,头部尖而翘,尾部呈长方形,中档有把手,有如古代车前的轼。用时一脚跪在橇内,一脚在涂上用力蹬送,滑行起来 快步如飞。

在网上找到了图片,大概是这样的。

泥橇

山行乘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张守节正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

不知道到底是一种鞋还是一种车。不过“上山,前齿短,后齿长”这个描述让我想起现在经常用的可以上楼梯的购物小车。

上台阶小车

不知道有没有相似之处。

左准绳,右规矩。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我觉得有点解释的过于复杂了,其实就是一副禹做探测工作之时的素描图。看看今天路上随处可见的形象对比一下:

测量人员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是治水成功的大略描写,后面有细致的过程。

把两个下属的工作也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不知道水稻是不是这个时候在中原地区推广的。

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这就大大扩展了治水工作的外延了。

并且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这就进一步拉近了中心与地方诸侯的关系,甚至细化了供奉体系,也直接为后面自己建立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这一段禹的工作可以看出,他的职权大大超出了国家工程总负责人这一职位,基本上约等于丞相加上九州总督,而且所负责的事情都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下面是禹的具体治水路线,网上多有研究者,也有图文并茂的解说,我如果重复一遍,也未必描述的更好,于是暂时跳过,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再研究。

这里只说一点,大禹的治水,一般认为是因山川形势而疏导水流,而不是他父亲的堵塞洪水的方法,那么就要求要对全国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所以在中华核心区域内第一次大规模实地勘探的应该就是大禹。他的治水路线图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华地图探索之旅,我想如果有更多细节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英雄史诗。

其实读治水这一段,不需要对其中提到的地方都了解,也能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英雄之气。这一段太史公基本上用四字短句,音律铿锵,颇有先秦汉魏诗的古朴雄浑之感。很可能太史公参考的禹贡的原始文本,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民歌颂大禹治水英雄事迹的赞歌。

《夏本纪》节选

直接快进到治水的结果。九州四奥稳定可居住了。

九州,即上文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九州示意图

相关文章

  • 读史——《史记·夏本纪第二》

    1.“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现在读来还是...

  • 读史简论三(殷本纪)

    读史简论三(殷本纪) 自契至汤,凡八迁。以河水改道,土壤退化,夷人凌侵,地少食众故也。 时人曰:汤...

  • 看《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是作者史学论著的一个大集,这一本《吕思勉读史札记》是后人根据吕思勉先生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

  • 读史三、夏

    四岳十二牧政会, 尧舜禅让禹继位; 治水兴农练青铜, 奴隶制度禅让废。 太康享乐终失国, 少康中兴显神威; 孔甲荒...

  • 读史简论四(周本纪)

    读史简论四(周本纪) 后稷务于稼穑,始开周道。夏后氏德衰,去稷不务。公刘处戎狄之间,複修后稷之业,周道自此...

  • 读史札记之三

    公元前445年,魏斯接过了他爷爷魏驹的接力棒,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门人。 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按照轮流执政的原则,他...

  • 【史记成语(十四)】出发——尝试与开端

    《史记》当中共有十二篇本纪,其中的夏本纪、吕太后本纪以及孝景本纪三篇并没有流传至今的成语,其他的九篇本纪中...

  • 读史——《史记·殷本纪第三》

    1.殷商的帝王名字真是无力吐槽: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天干做名字真的好记吗。 2.汤捕猎的思想和姜...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商殃入秦后的一系列故事,本文只以商殃“立木为信”为引,重点解读司马光对这件事的点评。 商殃...

  • 读史札记

    商殃之死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其中名士赵良和商殃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也代表了两位司马先生对商殃一生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札记——夏本纪(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jy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