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过生日,我发了一条自己生日的朋友圈。
回到聊天界面收到一条没有联系好朋友的私信;祝你生日快乐。
我开心的站起来,在对话框里飞快的写到.不错不错,只有你没有忘记我。
最后,我发送了一句;谢谢。
从特别关心聊天置顶在到取消,在到不常联系,从大组到单独的分组,在到最底部,从秒赞秒回在到朋友圈三天可见,在到一条横杆,只有社交软件变化的位置记录了友情变淡的整一个过程。
自己毕业分开的第一天起,我们随时还能挤出时间来见一面,在到过了几周我们在同学群里平平互动,再过几周,我们只能在QQ可见点赞,直到后来我们连赞也懒得给彼此点赞。
很多时候,我们朋友之间的友谊就是那句;好聚好散。
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心生愧疚,在席期间只能追忆往日,便是相互的攀比,除了那些年少无知解释的朋友,课间一起去洗手间的姐妹,不过短短几年,相见真的是再无话可说。
可能是人际交往到了更年期,儿时的同学已经成家立业,少年同桌如今各奔东西,各安天命,大学的好基友已经散于四海之内。
新交的好友更是寥寥无几,老朋友不懂新情况,新朋友不懂老性格。
可是大多数人一边在追逐稳定新的友谊,又一边没有能力维护好每一段关系。
回守少年时的友谊,我们会发现人与人的亲近往往是和空间时间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时候的活动范围有限,交友的范围也是有限,不是同学,就是隔壁令居。
曾经一起逃课,聊八卦,趴在窗台上看帅哥 看美女,相处几年,共享彼此百分之五六十的记忆。
认识高等的社交动物,会对熟悉的人和实物产生依懒,在人群中行走,都会亲近一个人,也会远离另一个人更远。
年少时,总是在追求诗与远方
感觉未来时间期限还很长很长时,往往会选择见识新的事物,新的世界,结交新的伙伴;但当我们老去,感觉时日无多时,就会逐渐“求稳”,
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想放去新的社交,更愿意和旧日稳定的友谊相处。
生活把我们从一边推到另一边,身边又有了相处很久人。年少时淡去的友谊,真的就像有些人说的,聊完了旧时,就无话可说了。真的是人走茶凉 。
即使是真心相待的闺蜜,也会逐渐败给渐渐远去的三观。
记忆回到少年时,当时班上有很多同学,舞蹈班也有好几个可爱的小姑娘,大家都有朝夕相处的集体记忆,可为什么偏偏是你们,成为了朋友?我们切只能逐渐远去。
是因为当初的认同。有了相似的三观,就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最初的感情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