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关键对话”的书,发现里边的东西和焦点的理论是相通的。有情绪的时候,积极暂停,稳一稳,内心想着,我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其实也就是需求,找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怎么才能实现呢?
所谓沟通,态度是第一位,这里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和尊重,当然包括孩子。
态度有了,别人不接招怎么办?就像昨晚和孩子的沟通,虽然我表达了说知道他很喜欢这个乐高,放下自己喜欢的玩具去写作业,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是写作业的时间要到了,我给你一分钟的时候来和你的玩具暂别。孩子似乎没有听见我的话一样,仍然在哪里玩,何止一分钟,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无动于衷。内心的怒火开始上窜,我二话不说,开始收拾他的玩具,此时的孩子也被激怒了,哭闹,此刻的我已无耐心,也忘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孩子好好的去写作业嘛。可他哭闹的状态能专心写作业吗?显然不能。
如果在我收走他的玩具之前跟孩子说,妈妈已经等了五分钟了,很着急,也有点生气你不遵守我们的约定。你看现在已经8点了,你是不是也想早点学完作业,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听睡前故事。当然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会凑效,但起码会比发脾气好。
当然早上起床的时候就这个问题和孩子道歉,孩子原谅了我,我自己也期望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用“打”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打”也解决不了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