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工作事宜,睡觉尚早,索性翻书来看看。《海底两万里》读得断断续续,许久都没有看完,现在完全不想去看它。
随手翻开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坦白地讲,对史先生的作品,我是缺乏了解的。除了课文中《秋天的怀念》,并没有太多接触。当然,很多时候,人的阅历跟其喜好是有极大关联的。所以,可能以前是没有感受到史先生的独到之处,或者是他的独到处对我并没有太大触动。也许,这跟年纪还是有极大关联的吧。不过,刚刚翻阅几页之后,内心却被他的文字攫住了。不是因为其文采,而是因为文字间飘荡的气息。人们说,字如其人,我想或许“文如其人”才是更为贴切的吧。当然,这也算是为自己拙劣的字迹找个台阶了。不过“文如其人”于史铁生而言,实在恰当不过了。简约的文字,如一缕清风拂过,淡淡的清新,没有北风的刺骨、猛烈,没有春风的欢快、娇媚,没有夏风的热情、浑厚。史铁生正像秋天,在历经了变迁后,变得沉稳,浪漫,散发出另一种生命之美。这是一种委婉的美,忧伤的美。
淡雅的史铁生世间的美大略可以分为四种。纯净的美,美在澄澈;热烈的美,美在浓艳;凄婉的美,美在悲戚;悲情的美,美在淡雅。史铁生的美就是一种淡雅之美。其文字既带着清澈的纯净文雅,甚至还显出些幽默风趣,但又绝无武文弄墨、附庸风雅之嫌疑。“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在久经病魔折磨后,用这轻描淡写般的譬喻。他说:“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对于这番话,我是坚信不疑的。“以生病为业”诚然是他的真实写照。然而,在这样的语言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在这一切的不幸中的旷达。但这又不止旷达,言语间还流露出他的哀戚。然而,这样的哀戚,之所以美,在于“哀而不伤”。这是他的美,也正如同夫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诗经》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关雎》可矣,说史铁生的文字也可矣,说史铁生其人又未失偏颇。
最近在思考自己喜爱民谣的原因,毫无头绪。此时,灵感却迸发不止了。如今的民谣,确实有粗制滥造的嫌疑。一把破吉他,一串耳熟能详的地名,一个叫穷却不哭穷的故事。最后,再辅以一个长期烟熏而成的老烟嗓,一首忧伤的民谣便应运而生了。但是,这样朴实甚至粗暴的民谣,却造出一种悲戚意境,因而极其契合一些偏爱凄婉之美的人吧。当然,其他一些缘由,此处便置之不论了。
然而,美终究是无法伪饰的。在弥漫着浓重魅惑的童话世界里,也许“祛魅”反朴才是接近真实之美的正途吧!
后记:读了屈指可数的几页文字,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如此谈史铁生先生,恐有大放厥词之嫌。不过谨当抒出一时心意,若有不妥之处,望先生泉下海涵!
2017.3.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