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2061
进山,是从谒王尔琢烈士墓开始的。王尔琢是红军早期将领,因追叛军牺牲于思顺街,随后即安葬于此。他的死,对红军在赣南的布局有重大影响,此事在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中有记载。从地理上看,作为诸广山脉主峰的齐云山,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南北呼应,襟湘赣带北粤,位置极为重要。望着欲雨的群山,感觉复杂起来了。
暮春的几场豪雨,把山区简易公路冲得坑坑洼洼。老式北京吉普越野性能不坏,司机小张常年在山里跑,路不好,却能开出一种野性,一点豪情。一阵雨,几片阳光,原始森林中四周除了水声,便是鸟鸣。再看看山下的梯田,看看泥泞的山道,感觉就象走在二战时期的滇缅公路。
齐云山区是崇义县思顺乡西北面的几个村子,海拔在800米以上。山高,人少,但却有一件稀罕宝贝,延绵数十公里的八一水渠,穿插云中,曾被誉为“南方的红旗渠”。听说随生产关系的变革,沿水渠建了不少电站,使丰富的水利资源得以重新配置。改制,没想到这几近洪荒的地方也动起来了,只是不知他们是怎样运作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了,有机会还是可以去看看的。山路沿山溪蜿延而上,溪中大石岩岩,小石磊磊,千奇百怪。从经营者的角度看,“水是宝贵的”,沿河多处截流,溪水不再似往日奔腾。
河流在石头的床上做着春天的梦。石底上有三个水桶大小的坑,以前水流急,坑中不能贮砂石,现在这些坑快被砂填满了,不知是不是水流缓了的缘故。天生三个石坑,自然有传说的,版本也多,暂不记罢。这个村子,因这三个石坑得名:“桶岗”,熟悉历史的人应记得,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此进剿谢志山之乱,史称“桶岗之役”。离此不远,就是他著名的《茶寮碑》。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师,经略南赣多年,功绩不小,曾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
到得齐云山村,已是下午四时多。因有人事先联系,村长书记在等,晚上就下榻在村部。与赣南海拔最高的行政官员聊天,听他们说规划。二十八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参加县农业现代化规划组,曾在此住过一夜。再住,不免要生出些感叹来。
晚饭后,又下起了雨。村长与山民联系,请他们带路,那边传回话来:“下雨啊”,村长苦笑:“他们要去。”我们中有气象专家,告诉村长:“这是过程性天气,明天会晴”。听着山雨,村长也就懒得“过程”了。
五月初,山里夜来犹寒。这个雨夜,大家拥着棉被打牌。子时过了,雨还在下……
三更鸡,四更鸡……梦中想着登顶的事,就跳到了走廊上,睡眼半开,已见朝霞满天。
草草早餐。再上吉普车,大约有十华里的山路,到上十八垒,以后就只能徒步了。上十八垒,是离主峰最近的一个村庄,行前研究了地图,这个村子的海拔高度为 米。地图上标有通往主峰的小路,所以昨晚村长问要不要找向导时,我觉得有地图可以解决问题,但大家都稳重,说,能见度不好的话,地图就没办法用。依靠当地老百姓,这个传统不能丢,请罢。
车转过一道弯,大山突现。赶快跳下车,看见三个山峰横空并峙,披一身朝晖,雄奇静穆。认真分辨了一番,第一高峰,齐云山,第二高峰,鼎锅寨……
到上十八垒村口,鸣笛三声,向导过来。向导姓袁,五十开外,非常典型的山里人。一一见过后,就开始向主峰进发。看了一下时间,山路始沿溪谷忽左忽右,溪流两边是南方竹林、阔叶针叶混生林,很少人来打扰它们的宁静,植物世界的婚丧嫁娶万古如仪。齐云山已经是自然保护区了,一路上咀嚼“自然保护区”这五个汉字,不知道真正需要保护的是谁?或者反过来说,谁保护谁啊。喝一口山泉,洗一把脸,很快就要到水穷处了。云没有起来,路却陡了不少。路一陡,驴友的差距就出来了,其实何止是人,树也一样,二个小时中,就可以看出植被典型的垂直分布:原始次生林,针叶林,灌木,高山草甸,最后是几近苔藓地貌。
五月的鲜花,漫山遍野,其间竟多有传说中的七叶一枝花,是被毒蛇守护的奇瑞。风吹草低,怪石是万古不动的牛羊。其中有一块石头,不知何方高人挥剑劈为两爿,若放在旅游区,就会叫“试剑”之类,未能免雅,想题五个字:“谁有不平事”。
11H10’,正好四个小时,登顶成功。山顶有一块石碑,刻有“无限风光齐云山”字样,是主峰标志,海拔2061。再高的地方,真正踩在脚下时,也不觉得,高度需要参照。但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听心跳和山的呼吸,听血流和天的气息,真正的高度似乎又无须证明。没带面旗帜拍照有点遗憾,合影后,都想传递一些巅峰时刻的快乐:“我在赣南第一高峰,在第一时间向你问好!”已经编好的手机短信,无奈找不到网络,无论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还是爱立信。怅然间,赣南第一高人回望四野,山川无序,晴空有云,森林防火线起伏放射出另一种网络。
向导老袁是一个山民,却很善于组织动员工作,他一路表扬我们,心情好,登山也不累。如果一时他忘记了赞美,我们就启发他,然后再接受语言按摩,爽啊。现在该说天气了,气象专家以为自己预报准确,相信科学没错。既然说到科学,天气预报就没准,说实话,既然来了,下雨我们也要登山,心里早有预案的。听见大家争论,老袁就说,“这个天气的事也看人”。“为什么呢?”老袁是非常聪明的,“你们是贵人嘛,以后你们要为齐云山做点事,把路修好来……”这样恭维,就不好意思了。山顶野餐结束,当我们把一些不能降解的垃圾打包带走时,老袁有一句话:“以前带德国人,法国人来,他们把垃圾带下山,没有想到中国人也可以做到!”一座山,既然爱它就要让它美丽,不能降解的垃圾必须带走,外国人写在“登山圣经”中,其实中国人也可以做到!
很多事情,只要你去做,其实也能做到的。齐云山,2061,又怎么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