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了30岁后,找工作力不从心,如果不是职业规划出现了偏差,就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毕业到30岁,之间,职场路径可以定义为探索和积累,但30岁之后,还把“学习”“努力”这些词用在日常对话和表达中,有些不合时宜,并不是不行,但放在心底,体现在行动上,显得成熟一些。
三十儿而立,关于立什么,观点很多,立德、立礼、立业。
但我认为,这个立,是独立,30岁之后,应该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千万不要人身体长大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巨婴心理,那样会做出很多错事。
曾经给一位朋友进行职业规划时,看完她的简历,我问她为什么毕业第二份工作做了7年,也没有离职?
我这么问,是有前提的,了解完她的专业基础和经验积累,确实很弱,在30岁的年纪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且这个公司规模只有不到100人,行业发展结构也固定。
她回答,不是经常有人说,年轻人要少跳槽吗?我就没动了。
我们思考下,“年轻人少跳槽”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
说实话,这句话既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对的。如果你毕业运气好,去到一家行业发展前景远大、公司规模较大和岗位培养机制很全的公司,少跳槽多历练和积累,是对的;如果当时没找到特别好的,去到一家很一般的公司,少跳槽的观点,就是错的。
从这,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问题:我们接受观点,不仅仅只听观点的最后一句,任何结果性语言的形成,都是有一个背景和推断逻辑的过程。
只是单纯的接受观点,容易走弯路。
自媒体时代,很多的文章和视频,带有明确的导向性,分享者为了想达到他的目的,会故意把问题的某个点放大,以达到他的导向。
就拿考证来说,培训机构为了让你报名,会在自媒体广告中,故意放大你的焦虑,看完广告,似乎身边的同龄人都在考,自己再不报名,就要无限落后了,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有数据表明,人类的大脑非常容易被忽悠,平均每天被忽悠50次以上,有些错误的观点对生活影响不大,被忽悠也就算了,但还是有些会影响行为决策的观点,被忽悠可能会把自己带到坑里去,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得不防。
所以,具备独立的思辨能力,是三十而立的基础,也是职业规划中,能持续坚持对的方向去努力的有力武器。
受过往的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的遵师重道的影响,背诵标准答案,不敢向老师和领导提问,我们只会按照标准照做,不知道独立思考为何物。
一个热点新闻发生后,如果没有自己清晰的分析和判断,非常容易被信息煽动情绪;在职场上,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很难被同事信赖,让客户信服。
拿最近网络热议的“躺平”来说,如果是你,你的观点是什么?年轻人到底要不要躺平?支持躺平的观点,是不是对你影响很深。
当一个人尝到独立思辨的甜头和价值的时候,就像拓展了一个新的大脑空间。独立的思辨,是从学会提问、敢于提出质疑开始,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最终形成能力。
那么,到底该如何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辨能力呢?
1、区分你接受的信息属于事实与观点
事实是客观的,它有真假之分。事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一种事实。每个人都要尊重事实。如果自己以为的事实并不是真相,那就要修改自己的想法。
观点是主观的,它没有真假之分。观点表达了个人的价值观和兴趣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别人也不能强求自己改变观点。
就拿“年轻人要少跳槽”这句话来说,就属于观点,不能当做事实,照搬执行。
2、辨别信息的真伪与论证质量
如果信息是事实,需要辨别真伪,首先看谁发的?是哪个机构或者个人发布的?还是政府或者官方媒体发布的?
如果信息是观点,就要判断这个观点的论证质量,接着才能确定要不要接受这个观点。论证质量可以从理由是否充分,观点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来判断。
现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健康提醒,比如说,开水过夜不能喝。这是在讲述一个生活事实,要判断这个事实的真伪,就要看是谁发布的了。
3、养成独立思辨的大脑环境
我们面对一个观点时,要提问、搜索和评价,最终得出自己结论,要把对方的头衔、背景,其表达时的自信幽默,以及自己的情绪放下,然后以一个平等、求实、求真的心态来对待听到的看到事实和对方的结论。
对于他的观点,不管是否接受,我们依然可以重复着“提问-搜索-评价”的过程,我们可能找到多个解释,评价不同的解释的差异,提出新问题,再搜索,再最后得出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