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谈起留守儿童,都会想起大山里的孩子。
在农村里,爷爷奶奶照看,相依为命,他们常年见不到父母。
他们所能接触到世界,是田园乡间的花花草草,是饭前饭后爷爷奶奶的叮嘱唠叨。没有人在意他们喜欢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更没有人告诉他们去追逐梦想?甚至是否有梦想?心理是否健康?
常年的孤独甚至让他们忘记了父母的模样,脑海里,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
当有一天别人家的小孩说出那句影视剧里惯用的台词:你是没有爹妈的孩子,他们的内心甚至没有丝毫涟漪,像影视剧里那样奋起反抗,去维护心中的父母形象。
面无表情,麻木,失落,可怜,心疼
这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印象,也是引起我们社会公众关怀的原因。
我们所认为的留守儿童,只能发生在大山里,好像与喧闹的城市格格不入,那里有数不尽的游乐场,看不够的霓虹灯,就连你家小区的电梯都能让孩子玩上一整天。
然而,“留守儿童”,四个字,从来没有人定义它只能是发生在大山里。
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每一个都像生活在童话里一样,用“众星捧月”来描述丝毫不为过,有来自父母双边长辈的捧溺,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物质享受,有数不尽的未来需要他们去探索。
然而,孩子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同时,“留守儿童”,却在城市悄悄发生,只是你从未察觉。
偷得浮生半日闲,无时无刻不在年轻的我们身上发生。 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
每天出门离开家,孩子老爸老妈带;
每天进门回到家,孩子老爸老妈带;
周末休息刷手机,孩子老爸老妈带;
节假亲朋好友聚,孩子老爸老妈带。
我们都说80后,甚至部分90后,从小,他们的父母,没有给他们提供过于优质的物质条件,他们的童年以泥丸为伴,虽不至于饿肚子,但至少心理是温暖的,家里人聚在一起总是欢声笑语。他们是阳光、可爱的。
80后、90后的父母,大都通过努力奋斗,建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们的孩子身边有了更多的美食,有了更多的游乐场,但他们却开心不起来了。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在玩手机”
“他们为什么不理我,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爷爷奶奶是我最亲的人,他们最亲的是手机”
“遇到困难怎么办,还是找爷爷奶奶吧”
他们在物质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心理上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年轻的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以抚平当年自己未曾获得的缺失,以为这是爱。
没有人在意他们喜欢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梦想,这是何等的熟悉?
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就是城市里的留守儿童。
每天起,以身作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