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我怎么老是硬着头皮

我怎么老是硬着头皮

作者: 格雷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21:18 被阅读0次
    我怎么老是硬着头皮

    看了几期文青教父梁文道的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很喜欢梁文道的调性,既有点庄严,有点克制,又透着真实的味道,梁文道的普通话听多了会上瘾,很招人喜欢。

    梁文道讲到自己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的经历时,都表达过类似“读着读着就头皮发麻,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读”的观点,真是真实啊。这种真实的表达体现了梁道长真文青的本质。如果是个伪文青,大概会伪装起自己无法理解的真相,之乎者也地人云亦云装起蒜来吧。

    说起这个是因为我也对一本所有人都喜欢的书头皮发麻,硬着头皮啃了三个多月,总算读了一半多,可依然时常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也不怕大家笑话,这本书是《红楼梦》。

    我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伟大:细致入微的衣食住行的描写极具历史价值,丰富内敛的人物对话背后折射着人物的性格层次,强大扎实的赋诗雅聚场景描写彰显着作者的深厚功底。

    可这一切都不足够让我一开始就对这本书提起兴趣来,作为一个没有什么文学童子功的半路出家的书虫,我实在对于在一个大园子里跑来跑去串门儿的故事提不起兴趣来。当然,这种没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功利心太重,以至于当下的心境无法匹配欣赏这部作品,可能还是时间没到。

    可就像梁文道一样,我明明每次读都感到头皮发麻,我还是每天要求自己硬着头皮读一两章,我决定读完它,不管把自己头皮搞得多硬,我都打算读完它。而且,2018年开始我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每年都要读十本以上硬头皮的书。

    这样的书还真不少,从我初二第一次读果戈里的《死魂灵》开始,我硬着头皮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盎格鲁撒克逊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论语》《卡拉马佐夫兄弟》《古文观止》《GEB》《尤利西斯》等等。有的成功征服,有的则光荣失败,大部分时候我都败下阵来,但每每想到九败一胜也是光荣,我就继续买那些让我硬头皮的书。

    但硬头皮的好处也有,每次硬头皮读完一本,我就感到自己头皮又硬了一层,下一次可以迎接更硬的书,久而久之,突然开始被人称道很有思想,我受宠若惊。

    于是开始想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好像时常硬着头皮:

    第一个陌生电话硬着头皮,第一次陌生拜访硬着头皮,解决投诉硬着头皮,迎接新的职场挑战也总是硬着头皮;硬着头皮跑步,硬着头皮交稿,硬着头皮戒烟,硬着头皮限酒,硬着头皮耐烦,硬着头皮早起,硬着头皮去医院,硬着头皮不刷手机,硬着头皮少吃面条和咸菜。

    我以前总觉得这样太刻意了,人不就应该一切自然而然吗?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别装,活出自己,我也时常感到困惑。前两天听《圆桌派》,窦文涛的一席话彻底点醒了我。

    他大概的意思是:

    鲁豫问他:你干嘛老让自己钻研那些我感觉你也不是那么喜欢的深奥东西?古玩啊,书啊什么的,自然而然活着不是挺好吗?

    他回答:我如果最自然的状态,就是躺在我石家庄的老家,每天早上醒来就是一大盘饺子,然后就困了,一睡一下午,睡起来,又是一大盘饺子。

    这番对话还真是深刻极了,窦文涛总能把一些极为智慧的话表达的非常漫不经心随意而出。什么叫最自然的状态?什么叫活出自己?什么又叫自己所喜欢的呢?

    恐怕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三个问题。

    你如果问一个北方老大哥,他最自然的状态可能就是:出门“北京比基尼”,进门“葛优躺”;你如果问一个小城青年,他的活出自己可能就是每天晚上一顿烂酒就着花生米和几个兄弟吹牛吹个通宵;你如果问一个小工头,他所喜欢的可能就是一包烟看一晚上电视剧。

    “自然状态”,“自己”和“喜欢”都是相对的,它随着人的认知水平,心智水平和人生阶段而不断在变化着。

    我曾经特别喜欢和哥们儿一起唱KTV,或者在马路道沿儿上蹲着喝啤酒,一吹吹一宿,那是我最自然最喜欢的自己的状态。可现在如果让我天天买醉跑KTV,我可能会感到极为痛苦,我现在最自然自己最喜欢的状态就是点一杯咖啡在咖啡厅看书看一上午,再写作一下午。

    当然,喜欢当下的自己无可厚非,完全没错,只要不打扰别人,当然爱干嘛就干嘛。但如果认为,按照自己当前的认知体系自然而然活出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天天开心,你也能不断地进步成长的话,那就有点问题。因为,成长,学习,迭代和阶层跃升就是硬着头皮的,它不太是一个自然过程。

    因为你当前的认知还不能驾驭某件事儿,你才会硬头皮,但你不硬头皮,你就升级不了能驾驭它的认知。就像以前的健身教练告诉我的,肌肉的增长一定要做一些有点超过自己能力的重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肌肉束破坏成长,长出新的肌肉束来。

    说回到硬着头皮读书。

    没错,很多时候,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出现的时机非常重要,如果硬着头皮,在错误的时机读了一本错误的书,看了一本错误的电影,可能你终生都提不起再看的兴趣,也有可能彻底与优质的电影和书失之交臂。

    三十岁的我读了约翰.欧文《盖普眼中的世界》,我看豆瓣上一片都说没有读懂不知所云,可我读完却感到这部作品深刻而极富内涵;三十岁的我才在大荧幕看了《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和我的共鸣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感到这部电影被我吸收进了自己的骨髓,在未来又会成为我的一个养分。但如果这两部作品我二十岁看,可能就未必有这个效果。

    但是,天命难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时机。

    如果时机很好,你自然而然完全吸收了书和电影的养分,自然是完美的;可如果时机不好,硬着头皮啃完,可能读到最后才感受到作品的伟大,或者读完都感觉头皮发麻,那未来也极有可能成为你的一份养分。

    更妙的是,人的认知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而呈现整体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你硬着头皮提升了认知,可能更高难度的一整批书你都会有强烈共鸣,你读书产生共鸣的整体阈值被拓宽了,你可能读大部分好书都会越来越感到强烈的共鸣和理解。

    还是窦文涛,他在锵锵三人行说过一个特别有哲理的话,我至今都记得,他说:

    “有时候看电视剧,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可我爸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我很奇怪,我爸给我说的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现在觉得不好看,别着急,再多看看,多看看说不定就好看了。’”

    要把头皮搞得像脸皮一样硬才是呵。

    祝大家阅读顺利!


    125/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作者格雷,一名追求良质的舌尖圈外企中层职人,一名热爱文学的故事控咖啡馆作家,领英专栏作家。个人微信公众号“格雷札记”(id:Book_Movie_Musi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怎么老是硬着头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hu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