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把性作为一种本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他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一个人无论心善还是心不善,他都喜欢美食,喜欢异姓,这种喜欢被告子称之为仁,我们不能把它与善混为一谈,因此它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则是社会规范所强加给人的,是外在的,并不是人们天生固有的。
孟子追问:“为什么仁是内生的,而义是外加的呢?”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告子举例说:“一个人因为比我年长,所以我得尊重他,这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是我天生就有尊重他人的本性;就好像一样东西是白的,我称之为白,因为从外面看起来,它就是白的,所以称之为白。”
孟子问:“那么当我们说白马是白的,这和说这个人很白,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不知道当我们因为一匹马老了而产生的怜悯之情,与因为一个人年长而让我们尊重他,这是一样的吗?而且到底是年长本身就是义,还是尊重年长的行为是义呢?”
孟子的意思尊重年长的人,与称白色的事物为白,不可同日而语,告子的这种类比是错误的。年长是外在的表现,尊重年长也是外在的,那么到底哪个是义呢?
告子有举例说:“我爱自己的亲弟弟,但我不爱秦人的弟弟,因为我从内心喜欢自己的弟弟,所以这种爱是内在的,也就是说仁是内生的;我尊重楚国的年长者,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长辈,因为尊重长者是社会希望看到的,所以尊重他人是外在的,也就是义是外在的。”
孟子反击道:“我们喜欢吃秦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做的烤肉,这种喜欢没有区别,因为烤肉让人喜欢。我们面对各种事物,都会有这样的情形,那么喜欢吃烤肉到底是内在的呢,还是外在的呢?”
告子和孟子都认为仁是内在的,但是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告子认为内在的仁只是本性的一种,与仁同时存在的还有不善,而孟子认为善是本性中的唯一,恶是外在的,是善被舍弃以后才出现的。
《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喜欢美食、追求异姓是人最大的欲望,死亡和贫苦则是人类最大的厌恶。但这两种正反的欲望深藏内心,不容易自觉发现,所以必须用礼来约束规范日常的行为。
这是孔子说的话。那么欲望是生理本能呢,还是外界利害荣辱引诱的呢?或者说欲望是不是一种本性,孔子从来不谈这些深奥玄妙的事情,有人问起他总是回避,就像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一样,可见孔子是更加注重在实践层面崇尚礼的。
但到了孟子,开始注重理论的研究,可惜几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