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领略到了推理小说中凶手提前暴露不影响剧情的精彩,就迫不及待地来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来领略谜底层层揭晓的精彩。
荒岛上仅有十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凶手。但他们接连死去,无人生还。那么谁是杀人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就是凶手吗?如果不是,那么凶手怎样在死去之后,还能使自己的杀人计划照常实行?他为什么杀人,又为什么给自己也贴上死亡标签?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显然把自己逼入了创作的险地。面临此景,侦探小说作者有两种选择,一是用天才的构思自圆其说,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悬疑”“奇幻”一类低劣手段胡说八道。显然,阿加莎·克里斯蒂属于前者。小说里精妙绝伦的孤岛谋杀堪称完美犯罪。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十个被害者先后像歌谣中描述的那样死去,使之带有谶语的色彩。它使这小说的文字冷飕飕的。你的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那漫不经心的声调中带着一丝死亡的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到无形的恐惧。
从风和日丽到惨雾弥漫,小岛由度假胜地变成了人间地狱。暗夜中的大海隐去了波澜壮阔的一面,冷峻地窥视岛上的一切。当海边也成为谋杀现场之一时,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忧郁,让人担忧死亡之吻的再度来临。小说之中,无处没有隐喻的提示,第四章的末尾,菲利普·隆巴德贸然说:“赶上坏天气,想要在这儿上岸那可就难啦。”这算是一个伏笔吧,一切都显得光怪离奇,神秘的人物邀请了十个陌生人来到岛上,孤岛惊魂即将拉开序幕。所以说,在暴风骤雨的时刻,没有任何船只来这里,包括希望能够救你们的船。第五章的末尾,埃米莉·布伦特在读圣经,她嘴唇翕动,喃喃地念道: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罗网里缠住了。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了,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所做的缠住了。恶人,就是忘记神的外邦人,都必归到阴间。这段暗示了后面审判即将开始了。也暗示了恶人最后的结局,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死亡的命运。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恶的。在谋杀案中,几乎每位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作案动机。克里斯蒂在对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时,都顺便嘲讽着他们的阴暗一面。凶手预先在留声机中放置了录音,在众人上岛后逐个宣布了他们的罪状。原来每位上岛者的心头都藏有一个秘密:军官为了泄私愤故意将下属派往危险之地;医生醉酒后动手术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儿为了帮情人获得遗产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岛变成了审判之所。
然而,作为书中的审判者,也就是完美谋杀案的制造者劳伦斯·瓦格雷夫,他从小认识自己本性,热衷于浪漫幻想,喜爱杀戮然而却有正义感。罪恶和惩罚吸引着他制造这个完美犯罪,他赋予了自己特殊象征的死亡方式,他在自己前额留下了一个红色记号,像是该隐一样的标志。隐喻自己此人杀了人,但是不能死。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完美犯罪又用漂流瓶的方式让真相浮出水面。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其多年来已无法承受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从不曾以自己的罪错为忤;还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无论怎样,从贵族到底层,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装扮,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脱则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脱
如果说,《恶意》是人性恶意的纯粹表演,那么《无人生还》就会是撕开漂亮外表逼迫人到绝境展现出的淋漓尽致的恶和自相矛盾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