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先贤璨若星河。然而有一颗恒星却以它独有的光芒照亮了一片夜空,守护着一方净土,他就是元代肃政廉访使——吕㳘。吕㳘精通程朱理学,性格笃实谨信,方正清慎,为官清廉刚正,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他历经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帝、元顺帝等八位皇帝,先后担任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佥事、岭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刑部侍郎、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等职。尤其是其数十年的地方监察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宝贵的监察经验,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我国监察事业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借鉴。
一、出身孝廉 勤勉好学
吕㳘,字蒙甫,号蒙泉,至元二十五年出生于太原道汾州府(今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一个孝廉世家。吕氏家族堂号河东堂,世代居住在汾州城洪泽里,是北宋著名丞相吕蒙正的后裔。吕蒙正之曾孙吕灏为北宋某部侍郎,靖难之役被俘后行至汾州悲痛不已,自杀身亡。其子吕康玉从此定居汾州,不忘祖训,忠孝传家。吕㳘的祖父吕荣待继母如亲娘,孝闻乡里,被汾州官员推举为孝廉。其父吕宣秉承父志,行善好学,史料记载其“资裕于乡,而自处简约,折节下士、盛为交游。”大德十一年(1307),吕宣被选为汾州管民长官,一年后擢升为冀宁路总管,其为政清廉,被赞誉为“礼仪忠顺”的典范。吕宣生三子,长子吕㳘、次子吕浃、三子吕济,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三子拜师在当时的举人王树祥门下,“自少读书,倍文功力以兼人”。正是在吕宣的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吕㳘在年幼时勤勉好学,饱读儒家经典,并在心性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其后来游学京师,步入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二、游学京城 踏上仕途
吕㳘的祖父吕荣,年轻就曾游学元大都,也曾被推举为孝廉,但志向未成却在三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无奈,其父吕宣作为家中长子只能早早地承担起家庭重任,以未游学大都为憾。待吕㳘弱冠之年,也就是他二十岁时,父亲吕宣就让他去游学京师,拜师求友,读书讲学,增强自身才干。吕㳘作为吕宣的长子,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有人对吕宣说:“吕㳘做事干练就让他在你身边孝敬你吧!”吕宣说:“㳘儿乃是国家栋梁之才,我怎么能让他毁在自己手里啊!”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吕㳘坚定了外出游学的信心。
元朝初期,实行孝廉举士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但是由于求职的人数众多,加之元朝种族等级制度森严,注重跟脚出身,大多数汉人只能空有学识抱负,而无用武之地。吕㳘出身孝廉世家,又精通蒙古语言和文字,在众多贤人达世士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广平路和大名府教授。任职期满后,被召为皇宫财务府衙官内府史。随即又授予承事郎并担任元大都丰穰仓的监仓,其管辖的粮仓在京城十四个粮仓中评选为最优。此后,吕㳘先后担任印钞库使和通政院照磨,他的能力和声望愈加显著。因为吕㳘素有济民救世的士大夫思想,所以当朝廷任命他为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经历时,他以有病在身推辞不就。当时中正院的狄公知道吕㳘的胸怀抱负,授他承德郎、都府经历。随后朝廷提拔其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监察御史。至此,吕㳘开始在他擅长的监察和治理地方的领域大施拳脚,全力施展他的抱负与才能。
三、廉洁奉公 名声丕著
元朝后期政治更迭频繁、朝政混乱,官场上贪污腐败横行,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吕㳘面对这种局面,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反而以一颗忠君爱民之心,兴利除弊,尽心竭力地守护着一方平安,还百姓以安康富足的生活,诠释士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拳拳之心。
吕㳘长期在偏远的地方任职却从没有抱怨,总是能够踏踏实实地履职尽责,并取得很高的成就。元代的监察官员主要负责考察上书言事、考察官员政绩得失、巡守、断案等工作。吕㳘初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面对当时的混乱政治社会局面,便向当时的朝廷提出“首言八事”的主张,即“开经延,严卫禁,清选法,举贤才,复常平,设义仓,谨边关,修武备。”他从皇帝教育、选拔人才、设立仓库、巩固国防等方面,对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出了鲜明的主张。他还能够多方位深入考察官员政绩,将贪污腐化、无能官吏罢免,将政绩卓著的官员推荐给朝廷任用。吕㳘崇尚儒家思想,他认为治理一方首先要兴建学校,改变旧习,通过教化使百姓和官员化风成俗,继而减少诉讼和刑狱的发生。他刚刚上任海南海北道肃政廉访柬事,就兴建学校淳化当地风俗,修葺三皇庙和孔庙使人们遵循礼节,海南海北的诉讼就这样在感化中平息了。十年后,他又来到海南担任肃政廉访使。百姓乘着风浪迎接吕㳘,就像又看到了他们的父母一样。海北海南道所辖区域大致在今广西南和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一些豪强和官员觉得地处偏远之地,枉顾朝廷法纪,经常结党营私,徇私舞弊。雷州恶霸谭福旺在水旱两路几百里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并与地方官员勾结,肆意剥削百姓,稍有不顺从的便将其置于死地,百姓苦不堪言。吕㳘上任后,立即展开了安排部署,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其抓捕归案。谭福旺在如山的罪证面前全部认罪。硇州的罗仲仁和谭福旺并称二豪强,吕㳘也迅速将其缉拿归案。两豪强认罪伏法后,沿海的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有商船在海上遇到劫匪,船上商人好不容易漂泊上岸,当地居民却把他们当成了海盗,献给当地官员求赏。地方官竟然也不调查,还把此事当成了自己政绩。吕㳘知道后,详细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到了案件的真相,传令将诬蔑者处以刑罚,并责令主盗官将真正的海盗抓捕归案。此外,吕㳘还处置了官员胁迫民女纳妾案、韩氏兄弟拾遗论盗案、博白良民被捕案等等。他以律令条格为准绳,坚持秉公办案,查清事实原委,还无辜者以清白,惩处那些贪污无能的地方官员。从此,荒远之地的人们知道了国家法度的神圣不可侵犯,肃政廉访司不可任意欺瞒,罗织罪名诬蔑陷害他人的办法行不通,组织党羽行贿官员不可长久,百姓也更加信赖他们的父母官吕㳘。
吕㳘凭借见微知著的才能和过人的英雄胆识,多次了化解国家危难。天历年间,四川发生兵变,拥兵自重的地方势力囊加台拥立泰定帝之子为皇帝,公开反对当时已为皇帝的元文宗,妄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担任江南御史台监察御史的吕㳘正在巡守湖广行省。他审时度势,料定囊加台会向东引兵,占领湖广。于是督促湖广行省的平章政事刘脱欢分兵把守归、峡两地,并悄悄告诉传授其谋兵布局。囊加台通过情报知道已经有重兵把手要地,不敢再向东推进。虞集评价此事:“使大江南北得奠枕者,公(吕㳘)之力也。”担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斂事时,他筑建高深的城池用以防盗贼入侵,疏通护城河、围起栅栏防止奸细与外界勾连,建立习武堂使盗寇知晓,在交通要道设立关卡抵御暴乱。后来匪寇来袭,却没有办法侵扰百姓。匪寇退却,当时儿童老人都哭了,他们说:“如果没有吕公,我们真的就被抓去当了俘虏,说不定就死在了匪寇手里了!”
吕㳘因通晓大义从得到百姓推崇,受到皇帝的嘉奖却从未自满。在古代,很多被朝廷降职贬到海南,由于他们不习惯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很多人客死在了海南,当地人会将这些人火化或者是水葬。吕㳘担任海南海北道肃政廉访柬事时,了解到这种情况,他认为用火葬还是水葬的方式处理客死他乡的人实在太过凄凉,而且长期如此还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甚至会引起瘟疫的发生。于是,吕㳘慷慨地捐出来自己的俸禄,选择在高阳地区地理位置高并且干爽的地方建造了一处土葬陵园。周边用土墙围起来,里面还有祭祀用的房屋,并将这处陵园命名为“泽幽堂”。雷州百姓为了纪念吕㳘的功德,为其树立起了德政碑,铭曰:“公恩海深,公寿椿期。公心在人,人心在碑”。他在民间的声望传到了朝廷,元文帝专门派遣特使赐给他官服,并提升他为中宪大夫。吕㳘担任岭南道肃政廉访副使期间,当时还未称帝的妥欢帖木儿正好被发配到了桂林,知晓吕㳘的忠诚之心是他的父亲吕宣教育的结果,于是亲自书写“恒斋”二字赐给了吕宣。父子二人的名字都已经刻在了年幼的元顺帝心里。后来吕㳘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他精通律令条格,审判案件公允严明,声望更加显著,平章政事贺公将其引见给了元顺帝。元顺帝记起吕㳘在桂林时的功绩,又赐给他官服表示对吕㳘的宠爱。但是吕㳘却从未因为受到皇上的称赞变得骄傲自满,他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国家和百姓尽心竭力,不敢用丝毫的怠慢。
四、病逝任上,简肃流芳
吕㳘在海北海南道担任肃政廉访使期间,政绩卓越,得到了百姓和朝廷的认可。 至正六年(1388)被授予嘉议大夫,并被推选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山北辽东道是元朝的发祥之地,历来为朝廷所重视。推选吕㳘担任肃政廉访使充分体现了朝廷对吕㳘的信任。一道圣旨发到了吕㳘办公的宪府雷阳,吕㳘立刻受旨,准备即日启程。未料却因由于积劳成疾,溘然病逝在了雷州宪府。元顺帝下旨将吕㳘的灵柩归葬在他的老家山西汾阳的洪哲里的祖茔。雷州百姓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官,悲痛万分,沿街诵读着《孝经·丧亲章》,护送吕㳘的灵柩出城。朝廷追授吕㳘为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并追封河东都侯,谥号简肃。
简肃是朝廷对吕㳘为官时廉洁奉公、整肃朝纲的认可。元代文学家虞集也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吕㳘,他言道:“土君子素其位而不厌,得乎君而不矜。弭大患于决识,见之初动务以塞变乱之机。大体存而众日举,无间远连难易足以多成者,惟太原公吕侯其有之乎!”吕㳘的一生是殚心竭虑甘于奉献的一生,是淡泊名利忠君爱民的一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吕㳘的人格魅力和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并激励着一代代为国为民的清廉之官书写着自己无怨无悔的精彩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