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区管理中,很多校长都把开会当做了解整个团队状态和工作进程的形式,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开会效率不高,反而是浪费时间、还被员工指责。
那么,在平时的会议中,我们中小机构怎么做才会让会议变得高效率、有意义呢?在这里,分享三点:
第一点:设定参会角色、控制时间。
有种说法叫“中国人是热爱开会的”。至于为什么那么乐于开会,有人说是因为,人们坐在会议上,就认为自己在做事。有这种错觉,多半是大家认为开会就是工作间隙的轻松娱乐,研究问题、解决事情的意识很弱。
而我们中小机构开会,多数都是部门小范围的会议,只要控制好时间、之前设定好参会人员的角色,会议效率自然高。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明确设定会议角色。主持人、参与者、决策者都必须提前明确,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通过角色设定,可以让每个员工都紧张起来,主动提高时间观念。
其次,会议时间上,我们校长要主动去控制时间,最好把控在1小时以内,同时给每个人每次3分钟的发言时间。有研究表明,如果你事先有准备,3分钟足以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完整地阐述出来。
第二点:站着开会,效率三倍。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调研,全球最通用和最高效的开会方式就是站着开会。乍一听,这好像是个段子,但其实是研究证明过的。坐着开会虽然舒适,但会让参会人员忽略时间的流逝,拖慢会议效率,平均比站着开会多用34%的时间。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逐渐地去培养员工的这种“站着开会”的意识,一开始不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给予鼓励。比如,给大家买饮料、发零食、给大家泡一壶好茶,营造一种老朋友会面的场景与氛围,打消大家内心的小情绪。
第三点:用数据支持决策。
因为大多数的会议都是用来做决定的,所以,支撑每个人发言内容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数据。
谷歌会议效率高,众所周知。谷歌会议的高效率规则是:在一次会议中不超过 10 人;并且每次会议都需要有决策者在,每人发言都必须要有数据。
谷歌会议倡导“崇尚数据”,因为数据之下,你一言我一语的没必要的假设、争论和凭空的总结就会少很多,从而简化决策流程,提高会议效率。
我们不妨借鉴谷歌高效率会议的规则:在会议中,控制参会人数,同时主动培养大家“以数据说话”的发言意识,开一场高效率的会议并不是难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