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最后一天课程,前两天都是讲学生辅导的底层逻辑,今天讲技术层面的东西。我坐在老师的对面,竖起耳朵听课,唯恐错过精华语录。
我面前的这个年过六旬的小老头,语速很快、思维敏捷、面部表情丰富。他嗲嗲的腔调,如同绕口令般的语速,有时幽默的令人捧腹大笑,有时深刻的令人发醒,有时真实令人扎心。
今天课程最大的收获是,在学校做心理辅导是有别于外面的付费咨询的。学习心理辅导老师有双重身份,既是咨询师也是老师,身份是处在上位的,学生一般是被动来接受辅导的,如何通过缔约技术化被动辅导为主动辅导?这个是关键第一步,学生心理是抗拒和敷衍的,做几次都没效果。
其次就是利用物理空间布局创设心理空间。一对一辅导也是两个人建立的团体,老师要通过物理空间的变化进入学生的心理空间,用学生的语言、语音、语调和学生同步共情建立同盟关系。在这个部分,老师演示了具体如何实操。
学生进来,首先让他适应环境,然后通过双方自我介绍建立关系,通过信息核对制约关系。一问一答,不知不觉就建构了特殊的咨访关系。学校的咨访关系可以借助老师的上位角色直接给学生指导,通过角色信息检核表来带领学生梳理一日事件表。
反思我以前就没有把老师角色代入咨询辅导,在学生需要指导事却没有给予过多的指导,因为咨询关系是不给指导,而是让来访者自己寻找答案。学校的心理咨询还是有别于市场付费咨询的。学生年龄段和角色决定了,学生辅导是需要老师给予指导的。
这让我回想起,有个学生被辅导员推荐过来接受辅导和评估,结果一小时都在扯皮,他觉得自己没问题,谈话一直在扯来扯去进入不了状态。这就是被动辅导,学生是抗拒的,不配合谈话,最终导致谈话无效。第一步化被动谈话为主动求助非常重要!
在辅导的过程中是可以记录的,用完形心理学中的记录方法和记录学生的表情、音量语调,态度等,通过这些评估过去的事件对学生当下的影响,是很深还是很淡,需不需要处理。以前咨询我都没有记录过,今天晚上学习精分的理论课,老师也说可以记录。简单记录要点可以用于面质。谈话结束再做咨询记录梳理。
学生辅导可能的误区是盯着学生角色,在学生角色上和对方拉扯,比如,作为学生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可能是对方没有戴上学生角色的帽子,他呈现出自我或者家庭角色。这个是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协助学生发展出强大的自我和家庭角色,让自我和家庭角色助力学生角色。学生辅导不是改过自新的,而是重新设定。
今天讲了十几个学生辅导技术,课程内容量大,慢慢看回放消化。学习多少知识不重要,因为知识还会遗忘,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透过学生的行为偏差寻找解决的办法,倾听、共情。其次对学生的偏差行为做等级评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问题之外,形出了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基来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