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03、《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读后感之五

303、《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读后感之五

作者: 暖阳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07:07 被阅读0次

            都说脂肪厚的人不怕冷,可我却不是。脂肪挺厚,却格外怕冷。一到冬天,整个人一天到晚都是冰凉的,甚至裹在被子里,还会瑟瑟发抖。在城里呆惯的人,由于高楼林立,想放肆的让北风吹吹,可能都是幻想,而在乡村的冬天,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路边光秃秃的树枝也在不停地打着寒颤,哆哆嗦嗦地呻吟着,呼呼的北风真得让你羡慕可以冬眠的动物。

          冷!外面真冷!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我怕冷,但我却喜欢这样让人始终清醒的天气,不像春天,总让人犯困。在这样的冷天,闲暇里,找一处安静的角落,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渐渐的也会忘记了冷的侵扰。

            陪学生早读,我也照例打开《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这本书,今天阅读的是王怀玉和王尚英老师写的《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何以成为可能?——以一次难忘的非官方城乡结对经历为例》一文。

            一、地域有别,工作同质

            文章指出:提及城乡联谊,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城乡帮扶结对”。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学校、班级和师生、家庭,确实有着很多乡村学校、师生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在联系中,的确可以带乡村学校(师生)一些他们所没有的物资支持和精神支援,乡村教师(教育)对城市教师的反哺作用却往往被忽视。

            城乡结对,为什么提及这个词,人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帮扶”呢?因为不管我们理论上承不承认,客观上城乡教育都是有天壤之别的。尽管大部分地区均衡教育已达标,城乡有差距的事实却不容置疑!首先从生源来说,城里孩子从小生长环境和教育氛围就浓,乡下孩子则没有这样的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不随手乱扔垃圾,这对城里孩子来说,没人要求也可以做到,因为这是生活习惯之一。而在乡下,学生只在学校里听到老师说不准随手乱扔垃圾,而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野外玩耍,在家里,几乎没人这样反复要求,好习惯自然难以养成;其次,从师资力量来说,优质师资基本汇聚在城里,越好的学校对师资条件要求越高,而乡村,老师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入职新人较多,而新人随着经验的增多,又会参加层层的选拔考试,考入城区任教,更多时候,乡村学校成了新教师的实验田,城镇学校师资培训的加工厂;再次,家校合作有别。城里孩子上学,父母比老师更重视,更上心,而乡村,父母大都在外地打工,自然无暇照顾孩子,孩子通常由上一辈老人照顾,溺爱在所难免。所以,在差距凸显的结对中,自然呈现出“帮扶”状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生共长。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老师缺乏专业自信,不愿主动学习与交往。以前,我也如此悲观过!总认为乡村班主任没有可为处,但加入李教授的团队之后,我的认识改变了,看到乡村老师不仅有可为之处,而且很多老师还大有可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人心的事啊!《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这本书不就是乡村班主任智慧的结晶吗?套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乡村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育资源的眼睛。

            不管城镇,还是乡村,地域有别,工作同质,作为班主任,只要愿意去发现,去思考,去尝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可以开发的资源!如果我们敢于突破自我局限,相信乡村老师对城市老师也可以有反哺作用的,至少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而不仅仅只是受助方!

                二、城乡无别,成长同时

    文章中,王老师举到了和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结对的成功案例,此次城乡联谊在一开始就以共读推进为目标,为后续活动的序列性、延伸性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共读过程中,彼此分享、相互滋养,实现了两地师生的共同成长。这个案例就突破了“帮扶”的城乡结对固化思维,“成就这一段美好,与一位重视阅读、有着开放胸襟的校长的直接推动分不开;与一位愿意做出改变,积极配合的务实的班主任分不开。”这样美好的经历刷新了“城乡结对”的内涵。

    我们也正在体验“这样美好的经历”。暑假期间,因“你好,暑假!”活动中武义静雪老师班级学生的一篇英文美篇,促成了武义安徽两地同年级学生的结对活动。说实话,活动初始,我并没有想到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持续搞下去,而且活动人数在增多的喜人状态,这个活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与异地对子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不仅懂得了尊重与理解朋友,而且格外珍惜这段不同寻常的友谊。

    记得上次共写英文书信的主题是向对子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们并没有学过这样的英语短文,他们写起来自然很吃力。而且我只给他们一天时间,必须完成书信。在时间短,难度大的挑战下,孩子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个个跃跃欲试。为了让对子朋友了解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主动找出《安徽历史》,对照中文,查找词典、请教老师、网上搜索,积极克服困难,连平时写作业最马虎的小宝,那封信比平常的作业都要工整一百倍。有的同学还告诉我,临近新年,想送笔友小礼物,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会更有意义,所以他们从写信、信封制作、赠送小礼物,全部纯手工制作,这样的一封信又岂止只是一封信啊!里面包含了孩子们多少深情厚谊,多少期待与感动呢?若干年后,我相信这段经历一定是他们内心的珍贵珍藏之一!

    写信中,孩子们真情以待;收信中,孩子们翘首以盼。在这一写一收中,我看到的是成长,是幸福,是快乐!当我拿起手机拍下孩子们写信收信的快乐图景时,静雪老师也发来了他们班同学幸福的剪影,我们就这样共同享受着这份美好!忘却了城乡之别,忘却了地域之差,留存的是成长的幸福!

            三、别与无别,心向往之

    其实,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各自面对的难题,别与无别,也都是相对而言。城市的师生,拥有着各种优势资源,他们却缺少充裕的时间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乡村师生虽身处各种劣势,但我们扎根农村,扎根生活,广阔的天地中可用的资源很多,只需我们用心发现。加之,网络的广达,只要想学,哪里都是课堂。正如文中的总结,“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需要两地联谊教师具备一些共同特质:(1)都要心怀一份教育情怀。唯有如此,才愿意做常人八小时之外的“额外事情”,不为名利,只为遇见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2)都要有内在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才愿意打破常规,寻求一切可以寻求的发展契机。(3)都要有一颗开放、豁达、善解人意的心。工作有时是枯燥的、无奈的。但是一个人,唯有一颗开放、豁达的心,方能放下眼前的羁绊,才能在人与人交往中,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谦虚而不失自我,努力但不张狂,唯有如此,方能把每一段人生际遇演绎出一曲动人的乐章。

    是啊!别与无别,只要心向往之,就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书写这份美好的,或许有你,或许有我,或许会有更多挚爱自己工作的你我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3、《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读后感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u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