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会先动用自己的头脑,试图从逻辑的角度理解发生了什么,然后才会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有时,我们需要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感受?”
阅读第10章:觉察并掌控情绪。
1、在米娅和阿尼娅的对话中,她们犯了哪些错误?
米娅和阿尼娅是大学时的室友,从那时起她们就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大学毕业后,她们各自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后来,她们发现以前的亲密感减少了,交流也少了,但依然期待着下一次相聚。直到有一天,她们一起吃饭餐时,聊着聊着,却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为什么会这样?她们到底说了啥,才吵了起来?
首先,她们之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刺痛”。隔阂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她们之间的不愉快也经常出现。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些小的不愉快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最后在这一天爆发了。
米娅和阿尼娅近年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差距——米娅工作比较顺心,薪资也要高一些。当阿尼娅吐槽自己的困境时,米娅提出了建议,这让阿尼娅觉得米娅没有共情她,也根本不理解她。在两人讨论时,米娅很少提及自己遇到的问题,这让阿尼娅很烦恼,她对米娅有些嫉妒。
米娅也有一些被压抑的“刺痛”。她厌倦了阿尼娅总是抱怨,又不愿意采取行动(这是米娅的感觉)。总是像个受害者一样。她想帮助阿尼娅,可她觉得阿尼娅过于敏感,因此感到沮丧。米娅想分享自己工作和新房子的事情,但又觉得不妥,因为她感觉到了阿尼娅的嫉妒。
第二,她们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
尽管她们说了一些以“我觉得”开头的话,但后面跟着的却是“你好像”——“我觉得你好像......”——这种句子表达的是想法,而不是情绪。
第三,她们陷入了指责的循环。指责会让对方封闭自我,产生防御心态,然后是相互指责。
阿尼娅指责米娅:“我觉得你好像没有听明白这一切对我来说有多难。”“我从你那里得到的唯一的反应,就是找份新工作。”
米娅立马进入防御状态:“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当然知道你有多难!”米娅心里想的是:“她太敏感了。和她聊天真是如履薄冰。”
第四,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知道对方的动机,所以她们没有向对方提问,就武断地下结论——她不理解我,或,她太敏感了——因此,她们没有试着相互理解。随着谈话的进行,两人都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防御心态也越来越重,说话的语气都是防御、攻击性的。
综上所述,在那天晚上,米娅和阿尼娅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你不掌控情绪,情绪就会掌控你。请注意:掌控情绪,并不是指压抑情绪(这正是米娅和阿尼娅的做法)。想反,掌控和管理情绪需要表达情绪,但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
2、人能不能选择性麻痹情绪?为什么?
我们无法选择性地麻痹自己的情绪,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感受愤怒、悲伤和恐惧,我们也感受不到感恩、爱和快乐。
3、社会化经历对人们察觉情绪会有什么影响?
社会化经历往往会妨碍人们对情绪的觉察。我们听过太多类似这样的话:“你不应该生气。”“你不应该被负面反馈伤害,因为对方说他只是想帮忙。”“你不应该流眼泪。”等等。我们的教育系统大多强调逻辑和理性,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应该”就这样压抑了我们的情绪,也妨碍了我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
4、书中都提到了哪些情绪线索?
躯体反应,例如胃部抽动、心跳的变化、脖子上的刺痛、喉咙的紧绷或手掌出汗,这些都是情绪的重要线索。
5、在米娅和阿尼娅的对话中,她们可以怎样更好地处理?
米娅和阿尼娅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做法更好地处理她们的对话,其核心就是第7章所说的“三层现实”,以及坚守待在自己半场、不越界的理念。
第一,坚持表达感受。双方在情绪上保持开放性,彼此充分理解,可能是阻止事态不断升级的最快方法。
第二,发现并克服自负的陷阱。在争论的时候,米娅和阿尼娅原本可以避开好几个自负的陷阱。比如:除非对方先道歉,否则不愿意道歉;认为承认受伤是软弱的表现;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需要把对方当成坏人。通常,当产生这类想法时,只要意识到这是你的自负在作怪就足够了。事情就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第三,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聚焦未来。当陷入僵局时,后退一步,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注意不要让对话陷入互相指责的循环,谈话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这样问自己。为了避免相互指责,可以谈一谈双方想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什么。
以上三种方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三者可以互相促进。这三个选项都需要袒露自己的脆弱,当你感到受伤、被误解的时候,这是一种挑战。但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