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06174/bcea8d9370be137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6174/309271d26938d915.jpg)
没错,我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就是由小沈阳导演2018年6月15日上映喜剧电影的猛虫过江。
我之前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不想去看,而是因为考试还有回家耽搁了。等我真的从陕西到家以后,已经下线了。我有特意去查过这部电影的拍片还有在猫眼淘票票的评分及影评。虽然拍片率低,但评价较好。在猫眼,淘票票评分都不低。但豆瓣评分只有3.7分。
电影讲述了东北小人物沈福意外获得巨额资产后身边发生的一系列爆笑又曲折热血的故事。在我看来故事结构还是严谨的,发展也合情合理。至于豆瓣用户说的喜剧手法中的反配,还有主角脸谱化的超然存在,抱歉我不是专业学习导演的,我没有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自然看得出这次小沈阳电影中的缺陷,故事略通俗,没有反转惊喜。但我更多看到的是小沈阳的真诚,比如电影中我看到细节真的很用心,每一个包袱都有东北特色。还用包括最后男女主的对话,也能映射大陆和台湾永远是一家人。虽然英雄主义在近几年喜剧中多有体现,到这也不失成为小沈阳电影里的正能量。
但为什么一部真诚的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可以达到3.7这种程度,甚至一星的评分率达到了46.3。我看了看豆瓣用户给这部电影的词条,喜剧,烂片,国产,低俗……以及一些豆瓣短评,评价大多是以下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6174/f975a5a4d6c3f5e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6174/283f940b80ef80f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6174/de2d15b7390a9410.jpg)
评价大多很主观,甚至不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出发直接上升到人格讨伐。这样,我大概就理解为何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3.7分了。
猛虫过江作为一部有明显东北特色的喜剧片,它不高级,但是很多评论中的恶心,烂片,是不是有些过分?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毫无内涵,从头傻闹到尾,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小人物主题在喜剧中很常见,东北喜剧近几年也层出不穷。但小沈阳尽力打破逼格范对东北的地域偏见,在搞笑和低俗中间把握住了尺度。能够让我感觉到,这是‘接地气’,并不是“低俗”。
现在出现了很多逼格范,在他们眼里,艺术是青春,文艺,复古,小清新,是表达情绪里似有若无的无病呻吟,若即若离的所谓哲理。他们不允许在他们的艺术中出现“低俗文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地域黑”。
我在生活中也有过被“地域黑”坑过。刚到陕西上大学的时候,我被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啊,陪我们出去喝酒,你们东北人都能喝酒。”在家里滴酒不沾的我出门无数次被灌酒,态度强硬的拒绝就被认为是“装”,“不识抬举”。平常大家找我带特产送给他们也都想让我给他们买“人参”,“鹿茸”,“貂皮”。我不知道是说他们可爱,还是闭塞。难不成我要认为陕西人都是穿着羊皮马甲带背着腰鼓在黄土高原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吗?
现在大家对于东北的标签就是“二人转”,“低俗”,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个格局仿佛就定下来了。每天在微博,朋友圈,也都能看到各种评论,各种逼格范的自以为。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东北文化“低俗”,东北人“低俗”,那么我想问到底什么是低俗?
过年过节扭秧歌庆祝就是低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低俗?东北小品就是低俗?邻里邻居之间热热闹闹互帮互助就是低俗?我真的不太懂现在的价值取向了。
大家都觉得这不是电影,电影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凝结,是文化的体现。但是,艺术到底是什么?所有的艺术都是高雅艺术吗?我敢保证,那些逼格范及时去看他们眼中的高雅艺术,也都是半瓶水吊着的水平。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艺术一元化,现在应该强调的是艺术革新艺术大众化。那么,让地域特色艺术走进人们的视野有错吗?
有人说过,东北人拍电影,题材永远离不开东北。东北的喜剧不能叫幽默,只能叫傻逼。东北的电影缺少文化。那么,请你们告诉我,几部东北导演拍摄的东北特色的喜剧题材能否代替所有东北导演拍摄的电影。东北人的地域特色的幽默有没有在各大卫视播出让你会心一笑。在东北电影中你自己没看清楚导演的核心思想代不代表东北电影都缺少文化。
生而为人,我劝你善良。你可以否认导演工作做的不到位,故事情节,选材,演员修养。但是这种“无脑黑”,“地域黑”,完全没看电影就直接否定就让人觉得很有趣。一定会让人觉得,你说话那么酸,肯定很不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