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过完年之后就想写一篇这样关于成长,关于得失,关于社交等方面的的文章了,虽然很早就写的差不多了,但是一直没有更新上来,今天清明正好得空,就修改一下补回来吧。
孩提时代,一片童真烂漫,只渴望认识更多的玩伴,只想有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打磨,慢慢的,身边的觉得对自己重要的人都在渐渐消失,千百人有千百种人生之路,大家再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厮混在一起,再没有机会可以一起把酒言欢。

还记得学生时代,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畅谈未来和理想,总觉得前方是一片光明,但是从未想过路途当中的满地荆棘和无数迷途。那时候还是一片天真和简单,觉得可以一起愉快的玩耍就可以成为好朋友。现在想想的话,这个道理真的一直适用当下,觉得和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不刻意的逢迎谄媚。现在有大片的人都在说,已经到了可以和谁舒服就在一起的说法,想想觉得挺可笑的,明明是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偏偏总是过分的强调。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记得刚从大学毕业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总是无条件的自信,甚至有种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但是初入职场的我们,有的却只有满腔的热情,遇事到处碰壁,到处撞墙,于是开始慢慢的改变,慢慢的适应,慢慢的磨平了身上的棱角,曾几何时,我们是多么讨厌这种人,但是自己却变成了这样的人。然后就开始变得处事小心翼翼,带上了一张又一张的面具,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伪装,只是为了生存下去,多么地嘲讽。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语,看似八面玲珑,实则可悲。可能到最后,你都忘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了,可能也分辨不出来身边的人到底谁是真心的谁是敷衍的,于是就真的成了一座孤岛,还是随处漂浮的那种,也许,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谁也不能做到独善其身,谁也无法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吧。
随着大家的圈子越来越小,平时接触和熟识的人也就那些,再不愿过多的了解别人了。大家都在已经习惯的圈子里处在一个微妙的舒适区,是我们的一个暂时可依偎的避风港。但是真的需要认识和了解一个不熟悉的人,就是真的要走出这个我们心里上的平静,去想,去猜,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个完全就跟赌博一样,输的可能性很大。之前一直觉得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的身上已经带上了一层层的面具、背负了一个个的标签,在很多感情生活里面半身不遂了,现在看来,基本已经到晚期了,不少次我都在询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到破局的办法。当个人习惯发生碰撞,当三观发生冲突,当代沟这种东西成为壁垒,当时间和地域发生隔离,这一切的一切,都把两个人的心隔离的好远好远,宛如两个世界的人一样,虽然存在刺猬法则,但是所付出的代价很多时候是无法承受的,虽然急需寻找当中的一种平衡,但是思索了这么长时间一直无果。
很多人都用逃避的方式来对待这种事情,甚至用极端的方式结束此生。为此,我还特地翻阅过佛教、道教甚至是心理学的书籍,但是不管是怎样对待生死,对待自己的内心或者精神世界,都需要不断的去磨砺自身的,都太形而上,不太适合我这种俗人吧。也许真的觉得好累好累,一直都是抛开现在的所有,一人一包独闯西藏无人区,能够活下来的话就是一种历练,否则的话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之前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就被告知自己在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像诅咒一样的死去,于是她就一直在逼迫自己去不断的参加生命极限运动,连生死都不在乎了,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于是一次次的挑战生命极限,即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倒下,也没有给她敲醒警惕之钟,但是她奇迹般的一次次的都存活下来了,因为知道自己的大限所在,所以也无所畏惧。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她,根本没有什么诅咒的事儿,没有大限之说,只是她的心里作用罢了,然后她的内心世界突然就坍塌了,最后她只能退出这种运动了,因为心中有了顾及,这种运动的死亡率就大大的增加了。也许,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即使不能活的精彩纷呈,也需要对的起自己的内心,如果由于各种条条框框,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的话,真的是妄来世间走一遭!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说的是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成千上万种人格,即使穷极一生,可能都无法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人真是一种复杂的物种,有的时候都自嘲的认为再智能的AI也无法取代真正的人吧。对于整日游走在城市和农村的我们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饱受其中的荼毒,昨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现在的春节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了春劫了,尤记得小时候对于过年一直是渴望的,心中都在想平时都在工作或者学习了,过年回家休息;但是现在反而觉得颠倒过来了,过年期间巴不得时间过的快一些,好快点回到工作的城市,其中的差异化真的愈来愈明显。平时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大城市是一座座的牢笼,然而这个时候却成了一个个的避难所,唉,听起来有些讽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