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再见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16:12 被阅读58次

    不论是阅读《左传》还是《BBC世界史》,在这些大历史叙述的细枝末节的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变化,就是在这些历史记载的尾端,普通人开始若有若无的出现了。如果说《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贵族的历史挽歌的话,普通人的记载屈指可数,那么《BBC世界史》则是在历史记录中到了近现代部分,普通人作为历史记述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会大规模的出现。这一点变化可能甚少被人注意到,但是历史是由人来塑造的,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会造成历史的不完整。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不过是现实世界被定义之后的残骸剩余。

    我同时也相信,在未来的历史记述中,普通人在历史记述中出现的频次和内容会越来越多和更加完善。人作为历史的载体,不会永远的与历史失之交臂。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观测历史,历史给予个人的除了进步、争斗、自由之外,更多的还是痛苦、挣扎和选择。大历史叙述的残酷性把普通人的命运当作道路上的一粒微尘,无数的微尘积累下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的进程。

    这些微尘最终飘向何处呢?他们的不安、不幸除了被碾压之外,是否还另外有其他的出路呢?

    在偶尔的一个机会中,我看到高钿勋执导的卡通片《再见萤火虫》,就想到以上这些。一部卡通片与一部大历史叙述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在本质上,它们具备同样的性质。即便它只是一部卡通片,但其中的思考与对于人的命运的描述,与大历史一样举足轻重。我只是没有想到,这部卡通片诞生于1988年。三十年过去了,这部卡通片中所具备的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再见萤火虫》中所展示的大历史背景是相当残酷的,但是这种“残酷性”确实需要个体来承受,正如这部卡通片所阐述的内容来源自一位作家的个人自传。在完美的画面之下,个人命运的波折被最大化的稀释了。我们可以想象,那一位作家也试图用记述个人经历的方式,寻求与大历史的和解。而高钿勋精确的把握了这一点。但是高钿勋的努力之处在于,他对于个体在大历史之下的个体命运做到了毫发必现的展示。用历史来作为教训,高钿勋所做的要远远大于冷冰冰的文字。

    在大历史叙述中,个体的时间跨度和命运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大历史所带来的痛苦却需要个体真真切切的感受和接受。而个体对于大历史趋势的改变,可能正是类似像高钿勋的这部《再见萤火虫》一样微小。普通人对于大历史的理解和接受是由难度的,可对《再见萤火虫》的理解和认可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同样,三十年过去了,当我作为一个个体观看这部影片时,我相信我能清晰的明白高钿勋想要表达什么!时间并未冲淡这部影片中个体为改变历史所作的大胆尝试。

    郁金香可以改变荷兰的历史与世界经济的风向,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也同样可以做到。《再见萤火虫》中美轮美奂的点点萤火,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个体命运坚硬的记忆。一只萤火虫与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份量,至少现在的我们知道那是同等重要的。

    提到萤火虫,就不得不提到一本有关中国萤火虫研究的书《萤火虫在中国》。我们对于周边的世界的观察,不能止步于山川河流、险境胜地,只有当有生命存活在那里时,那些美丽的地理才可被冠以“美丽”的称谓。

    《萤火虫在中国》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本书的出版让我高兴的是,我们终于注意到这些微小的生命了。即便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生物,但正视它的存在可能反而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不过《萤火虫在中国》的内容却容不得我们继续高兴下去,一只小小的昆虫,它们的生存现状比我们所知道的可能更加糟糕,我们一方面哀叹种种世事变迁,并将记忆中的种种修饰得过于完美,却没有认识到这种变迁可能就是从一只昆虫开始的,《萤火虫在中国》不仅仅是一部萤火虫的研究手册,同时还是一部有关生存的警示牌。

    我们关心一只昆虫的热情往往是在它频临灭绝的边缘时才会被激发出来的。而且这种热情的诞生不过是在近数十年才逐步被我们认识到。在很远的历史时间中,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给予人的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可是一件接一件的事实证明,可能情况恰恰相反。

    相比人类上天入地的本领来讲,萤火虫的本领要单调许多。它的存在与消失像极了人在大历史中的地位--------无声无息或者是仅仅停留在记忆中。当我们的记忆出现残破时,萤火虫连存在的事实都会消失不见。这一点就像萤火虫在夏夜发出的点点荧光,一闪,一闪又一闪。黑夜中有它,无它。黑暗都不增不减!

    我们对于世界的关心,不仅仅需要关注世界本身及世界过往的历史,也应该同样关注这样一种小昆虫。对于萤火虫而言,它的历史或许只有生命周期才能准确定义,但是这样微小的生物,如果它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不应始终处于无声无息的地位。《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的作者----付新华先生对于萤火虫的热爱与关注,提醒到我们------各种生灵本应具备的平等和尊重。

    我之所以将《再见萤火虫》与《萤火虫在中国》两种不甚相干的事摆放在同一位置,乃是因为在我们的视野中,再微小的事物都值得尊重。更何况,《再见萤火虫》与《萤火虫在中国》所关注的核心是与人有关的记忆。前者因人生的命运由萤火虫而不能磨灭,后者因萤火虫而激发热情。

    谁能仓促地判断说:微小的事物就不能影响世界呢?这一点就像那首流传极广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兆》中所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无限掌中握,瞬间即永恒。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萤火虫,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ql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