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Wu笔记分享】
框架,是建构问题树和架设金字塔的砖瓦。就像玩乐高的孩子一样,一位技巧娴熟的问题解决者,会在问题建构的过程中以符合MECE 问题拆分原则的方式将框架融入进来。
举例来说,请看图5-2中的简单问题树。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家私募公司是否应该对某公司进行收购。

数字是沿时间轴给出的基本问题拆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私募基金收购某公司后,此公司将表现如何的短期问题;另一个是私募基金将公司卖掉时能获得多大价值的长期问题。请注意,此问题树的第 一个分支,是我们在图5-1中见过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可以在对私募基金的业务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到达这一分叉口,而只需了解私募,包括公司的收购、持有和转卖。从逻辑上讲,收购与否的这个决定,取决于我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1)持有期间将会发生什么;(2)未来能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
但是,如果我们是在为一家私募基金做分析,就会对私募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用不着从一张白纸开始,每次都完全依赖纯粹的逻辑,去思考是否应该对某家公司进行收购。这是我们以前遇到过的问题,也已经有了成型的处理方式。举例来说,一位私募分析师可能将问题做如下拆分(见图5-3)。

正如我们所见,这些问题与图5-2中的问题颇为相似。实际上,两张图中的问题如出一辙,只不过后者是利用财务概念以更加精准、量化的方式提出问题的。私募分析师利用了一个分析框架,即一个简单的公司财务公式:EV =EBITDA×(EV / EBITDA)。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价值创造(EV的改变)是由等式中两项变量之一的改变而驱动的,这两项 就是EBITDA和交易倍数。私募基金现在便可以利用其他框架来解决每一个子问题,比如,是什么驱动着EBITDA的增长?图5-4是将这一问题逐个拆分成小问题可能采用的一个框架。

在这一层面,我们看到,直接分析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举例来说,拿到管理团队的计划书、就能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分支上,我们完成了问题建构,接下来就能进入分析阶段。
这些例子反映出我们利用框架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的两种方法:
图5-3的拆分,便是我们所谓的功能性框架(随后我们将了解到,这也是功能性框架中的一个特定类型:公式)。这类框架的优势,就是普遍通用。任何一家公司的价值都能拆分成利润指标和该指标的倍数。功能性框架是搭建起商业推理的核心砖瓦。如果我们去翻看市场营销、金融或其他学科的教材,或是去商学院读书,就会学到许多功能性框架。
如果对私募行业不熟悉,那么图5-4中体现的第一分支的第二层拆分会令你觉得颇为诧异。当我们审视由此得来的树形图时,会发现这是一个符合MECE问题拆分原则的拆分,也是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但是,除非我们心里有数,否则根本没办法预先会获得这样的结果。这就是行业框架的一个案例。功能性框架和行业框架不同。功能性框架是从课堂和书本中学来的,而行业框架则是商界人士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个行业的人在分析经常会遇到的关键问题时,都有自己的捷径,而行业框架则嵌入在该行业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决 策原则之中。举例来说,绝大多数私募基金在对投资机会进行评估时,都会在其模板和指标中嵌入一个类似图5-4 的复杂版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