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在单位受了委屈,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下班回到家里倒头就睡。
丈夫张强很晚才到家,摸黑打开灯,看到小燕在卧室躺着,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咋啦?也不开灯,晚上吃什么饭呀老婆?”
小燕正在气头上:“你自己没手?你咋不做饭?”
张强一愣:“怎么啦?发这么大的火?”
小燕翻个身,背对着张强,被子往头上一蒙,大声喊道:“滚!烦死了!”
张强走到床前:“哟,谁惹我老婆生这么大的气,走,咱出去吃饭!去你最喜欢的餐厅。”
小燕没吭声。
张强拉开被子,笑嘻嘻地说:“老婆,你生气是因为我刚才问你没做饭吗?我跟你认错哈,你知道我很爱你,不舍得你生气”。
小燕坐起来:“我生气是因为领导,明明不是我的责任非说是我的问题”。
张强松了一口气:“领导也太过分了,我相信你老婆,你一向是有责任心的,到底啥事儿?你想现在和老公说,还是咱们去餐厅说?”
小燕:“走吧,我饿了。”
注:原文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时,另一个人要保持稳定,把负面情绪的人带出来。只有双方保持一致的稳定情绪,才更容易交流
如果提炼步骤的话,感觉有些牵强,而且不容易行动:
1.觉察情绪。
觉察对方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2.调整情绪。
调整自己的情绪到稳定状态。
3.接纳情绪。
接纳并同理对方的情绪,用语言或者行动安抚对方的情绪直到稳定。
以上案例是翻译下面的片段:
片段来源:《情商》 片段主题:快乐的起点:
一个三岁的孩子发牌气的时候正好碰到来家里做客的叔叔,于是她找到了一个发泄对象。
“我讨厌你。”她大声说道。
“嗯,我爱你。”他有些不解,不过仍然笑着回答地。
“我讨厌你。”她仍旧固执地大声说。
“我仍然爱你。”他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我讨厌你!”她歇斯底里地喊着。
“嗯,我仍然爱你。”他再一次向她保证,并伸出双手拥抱地。
“我爱你。”她终于温柔地屈服了,融化在了他的怀抱中。发展心理学家研究的正是这种简短交流中潜在的情绪交流。在上面的小故事中,这种“我讨厌你”与“我爱你”的态度差异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一个“交流错误”,在他们的情绪达到一致后,这种错误也就被“修正”了。
一次成功的修正能给双方带来好的心情,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姑娘和她的叔叔一样。而如果这种关系长期得不到修正的话,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一个孩子在一致性中断后加以修复的能力,也就是能够经受住别人的情绪风暴并且重新修复与他们的交流的能力,对他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人们要做的不是避免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痛苦,而是要学会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尽快恢复平静。恢复得越快,享受快乐的能力也就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