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到的口头故事,很多都是一个讲述人在讲述整个故事,讲故事的人,时不时也会从故事当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视角来观察故事当时的情景,然后又跳到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或者回归到讲述着的视角继续讲述。
这种讲述方式的作者我们称之为介入作者也称为“全知作者”。
指的是,故事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的视角讲述的,也许会有许多观点人物,叙事口吻可能会在故事中的任何时刻切换或者出现。实际上这只可能是来自作者本人的观点,看法,分析,预言,作者也许会告诉我们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释他们的行为。
这是讲故事的人常见的口吻,他对所有人物的位置,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知道什么发生了,什么即将发生。
比方说评书的说书人,大多都是全知作者(介入作者)。
介入作者对视角的操纵最为公开和明显。叙事者对整个故事了然于胸,知道哪里重要,最值得讲,而且他的声音深深的进入每一个角色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这斥之为老套过时而撂到一边,它不仅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叙事语调,而且也是最多样,最灵活,最复杂的视角,在这一点上也许对作者来说它难度最大。
虽然不能说全知作者的讲述方法完全过时不能用,但现代的小说还是以有限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观点写法为主。
有限第三人称,观点人物是他或者她,他或她讲述这个故事,而且完全参与其中,只有观点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见、所想,他的猜测、希望、记忆等等这些可以被讲述。作者只能通过观点人物的眼睛和耳朵以及从观点人物所说的话了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断其他人的感受。这种限定于一人的视角可能会贯穿整本书,也可能会从一个观点人物切换到另一个,这种切换一般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而且通常不会发生在很短的篇幅里。
形象点儿讲,以有限第三人称的视角观点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完全想象成故事当中的某个人,从他的视角出发,观察、思考。其实这个时候,作者的想象和直觉应该是被限制的,观点人物不知道的,作者也不应该知道。这是和全能作者的手法最大的不同。为什么要加以这种限制?这种限制有什么用处和好处呢?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不得其解,后来的感觉是这样会更形象,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也并不是使用了第三人称就能达到的。还需要语言文字的精炼准确,可以把你想表达的那种情况形象地写出来。
其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第三人称写作也并不容易。
技术上讲,有限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并无二致,它们本质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叙事者看到,了解,可讲出的那些你不会看到了解或者听到任何东西,这些限制集中了声音,表达了一种表象上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