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拥有独特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可有一个词叫做社会化,马克思也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一切社会关系定义了我们;即使是从精神的角度,我们的思想也是由从小的环境所塑造的。
当每个人都生活在很好的环境,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都会成为很好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可目前的生产力,目前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那么,当我们被塑造成了一个不那么好的人之后,我们有错吗?
没有。
可如果这样的我们,会影响到他人,甚至伤害到他人,我们便会犯错。
那么为了不犯错,我们便需要接受这个词,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很长,但简而言之,就是人逐渐符合社会规范的过程。这里的规范有两套体系,第一套是底线,叫做法律;第二套是相对较高的要求,叫做道德。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道德体系是很模糊的,但其框架现在近乎人人都知道了,便是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那个四个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法律体系非常明确,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了法律条文中。
社会化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人人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底线;应该争取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较高的要求。
为什么要分得这么清楚呢?
因为道德体系是模糊的。
判断你的行为是否合法,是比较简单的,不犯法对每个公民而言也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当然,我们能够不触犯已知的法律,却有时候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碰到这条线。因此我们的普法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并不怎么会造成困扰。
但符合道德规范就很难了。我在前面提到过,我们应该争取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不是必须做到。因为它们的要求是模糊的,目前很少有人能真正依靠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法律是社会对我们的审判,而道德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审判。
当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道德的时候,便需要警惕,不要再做出这样的行为;当他人认为我们的行为不道德,但我们自己并不赞同的时候,便需要警惕,不要受到别人的伤害。
我们本应拥有幸福的一生,前提是,不要伤害别人,且防止他人伤害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