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作者: 我的笔名叫乘凉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5:56 被阅读141次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颇觉收获良多。

    首先,灵性激溅的语言,令我沉醉。

    白先勇先生曾这样称赞余的写作风格——“诗化地思索天下”,在《文化苦旅》(旧版)的37篇散文中,这种“诗化”体现得尤其明显。他用一种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将或秀丽或残缺的山水遗迹和沉重的文化反思融合在一起,在描摹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笔法细腻而有灵性,读来如饮山泉,如《腊梅》中关于风中寒梅的这一段描写:

    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这株寒梅的故事发生在医院里,又是在冬天,万物枯寂,病房里的病人乍见梅花冒雪吐蕊,心中都是溢满喜悦的,这株梅花已经成了一种精神象征,成了一个凌寒不败、枯处逢生的精神依托。作者用一种清秀工丽的笔触,将这株坚强生命的盛放描写得融入心魂,感人至深。

    全书中似这类遣词造句间灵性逼灌,直抵灵魂的语段俯拾即是,作为一组整体风格相近的散文集,余秋雨先生将字句的凝练和优美挥洒得妙到毫巅,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又使得篇与篇之间存在情感蕴含的不同,甚至段与段之间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或恢弘磅礴,或清丽婉转。所以这本书,真的既可以读到黄沙大漠的古老苍凉,又能领略到小桥流水的凄迷柔丽。

    另外,沉重的文化哲思,也令我掩卷长叹。

    书中的一篇篇作品,是余秋雨先生在旅行考察途中所写就,但是却跟一般的游记散文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不只是简单的描述见闻和抒发个人感受,更多的融入了对于历史文化的叙写和议论。而这些议论并不枯燥,因为他在议论中掺入了浓浓的抒情,使得议论不再空洞,变得有情有味。但是也正是这种“在山水风物中寻觅和提炼文化”,将散文整体氛围变得“苦涩”。他自己也说过,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是必然的,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遗存,只在朝夕间便要把古代文化人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重走一遍,当然会有无尽的感慨,无尽的苦涩,无尽的唏嘘。

    读这本书,就是与余先生一同感悟历史,一同追索文化,不过作品中内涵精深,欲要嚼透还须多品味几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l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