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所处的境界,跟年龄、肉身面貌、精神状态、试错经历、认知水平、道德修养有关。
人生的境界受限于其认知维度,认知维度取决于经历、见闻和知识。
庄子《逍遥游》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秋冬。
世界上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见识越广博的人,心态也越发开明,包容度也越强。
《外篇·秋水》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从空间讲,人的见识囿于各自所处的境遇。所以人要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探索新的地域,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从时间上讲,人的见识限于其自身发展的时区。所以人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打破常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不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那么人生究竟有几重境界? 你又处于那一重呢?
以下罗列前人的经典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向着目标更好的前进。
1.肉身状态的七个阶段
莎士比亚的名剧《皆大欢喜》中,杰奎斯说:
全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
然后是背着书报、满面红光的学童,
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
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
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地眉毛。
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地誓,
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
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得荣名。
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
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
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
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
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
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
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
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
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
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
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
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
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 朱生豪 译)
2.精神面貌的三个阶段:
尼采的《扎拉图斯拉如是说》中提到了人的精神面貌有三个阶段:
精神最初表现形态:骆驼。 骆驼背负重担,前行于干旱荒漠。这一时期的特质是忍耐,肩负重任默默完成自己的天命。
第二种形态:狮子。这一时期的人就像战斗的猛兽,对自身和周遭的一切进行反抗和搏击;这一时期的特质是勇气。
第三种形态:幼儿。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游戏的精神。这一时期的特质是创造。
骆驼时代是必经之路:要创造,就需要长时间的修炼。骆驼的时代是艰苦的,因为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非常枯燥。
狮子时代是磨炼心智的过程:要创造一种真理,就要与世界为敌,敢于挑战孤独。
不经历勇敢地与整个世界为敌的苦难时期,怎么能够完成进化,摘取创造的果实?
经历苦难,创造的日子就会到来;创造的日子不是自己求来的。
人不要过早地想成为狮子。
幼儿时代是人生的最高阶段:每一瞬间都充满了喜悦,每一瞬间都是充实的,在这充实的时间里充满了喜悦。
幼儿的天真无邪,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愿意这么做,不是追求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报酬而这么做。
从狮子到幼儿,不是想成为幼儿就成为幼儿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完成人生的进化。
你想凭自己的力量干点什么,往往成不了什么大事;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东西。并不是想达到幼儿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到达。
人是在狮子的认真的搏斗中自然而然成为幼儿的。
你去问那些真正的大师,他们是怎么成为大师的,他们可能为了解答你的疑惑,会总结一些心得经验,但那些心得或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在成为大师之前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大师。他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知不觉就成了大师。
3.试错经历的五重境界
波歇· 尼尔森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人生五章》:
第一章
我朝一条大街走
路边有个洞
我掉了下去
我很无助,很迷茫
这不是我的错
爬上来我耗费了很久很久
第二章
我朝同一条大街走
路边有个洞
我假装没看见
我掉了进去
我不相信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爬出来
第三章
我朝同一条大街走
路边有个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还是掉了进去
啊!习惯了
我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那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朝同一条大街走
路边有个洞
我从两边绕过去
第五章
我朝另一条大街走去
总结起来,人生试错的境界就是:
第一重:蒙昧无知。
第二重:明知故犯,归咎外界。
第三重:明知故犯,反思自我。
第四重:总结经验,避免错误。
第五重:全新的认知起点。
4.认知水平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个境界是一个人的认知起点,首先要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正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总结别人的经验越多,认知越全面,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起点也越高。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境界,是认定目标之后矢志不渝的坚持。
哪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不能动摇其志趣。
与其认为求索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苦差,要靠强大的意志维持,
倒不如认为这是一种废寝忘食的兴趣所在,就如幼儿专注玩耍而忘记了寝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只有经过孜孜以求苦苦钻研的量的积累,才可能水到渠成,质变为醍醐灌顶的顿悟。
5 道德觉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后记
希腊特菲尔神庙门上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只有了解整个人生所能达到最好的状态,才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才知道自己前面还有多少路要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奔四的路上,惟愿自己心思越来越清明,人生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