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笔好比医生的刀,只不过后者用来解剖人体,前者用来剖析人性。作为弃医从文的著名英国小说家,W.S.毛姆的医术如何我无从得知,但他对人性的解剖从来不让读者失望。
在其短篇小说《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我们不妨花上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搭乘这趟畅爽的人性探勘之旅,看看爱德华•巴纳德、贝特曼•亨特以及这俩好兄弟同时爱慕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朗斯塔夫之间令人如鲠在喉的爱,看看美国大城市芝加哥与南太平洋小岛塔西提岛之间的“Battle”,看看被文明社会唾弃的女主人公的舅舅阿诺德·杰克逊身上“黑白交织”的魅力,看看男主人公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落后·先进
小说的开始,率先出场的是男二贝特曼·亨特和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朗斯塔夫,作者几乎用了一整面的篇幅来刻画两人的形象。
贝特曼·亨特自认为道德高尚且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他狂热地爱慕伊莎贝尔,却因为伊莎贝尔眼里只有自己的好友爱德华,于是退居次位,以男闺蜜的身份陪伴在伊莎贝尔身边。在他眼里——或者说在很多美国青年眼里,伊莎贝尔是美式完美女神的化身:高贵典雅、冷静睿智、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无所畏惧。
之后,我们的男主人公爱德华·巴纳德才在这个充满悬念的开篇和贝特曼·亨特的愤慨中缓缓登场。或许是抛砖引玉,但也有可能是某种暗示,在这里我们先不细究。因为很快,我们的男主角又被作者“抛到脑后”,转而聚焦回到大都市芝加哥的贝特曼·亨特和他仪表堂堂的父亲。
从父子两人简短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贝特曼·亨特对于芝加哥这座城市的热爱。他“很开心出生在美国最重要的城市”,认为芝加哥“注定会成为美国的未来之星,甚至有可能成为首都。”和芝加哥这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街道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的先进城市相比,南太平洋上的那座小岛实在太落后了。
岛上的人温顺善良但粗俗邋遢——男人只穿一条遮住羞处的帕利欧,在西装革履的贝特曼看来,这样的装束完全不合乎道德规范。人们干活时慢悠悠、脏兮兮,傻乎乎地下蛮力,根本不屑于机械工具的利用,一副懒散不求上进的习气全然比不上芝加哥的高效、体面。
这里的建筑简陋廉价,但人们似乎安于住在那整个墙面只是一片雪白的房子里,吃简单的食物(尽管味道不错),饭后闲聊普通人的遭际(尽管也精彩有趣),看远处色彩“像鸽子胸脯一样变幻莫测”的潟湖或更多岛上风景(尽管绝美如仙境,尽收眼底);但于文明社会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伊莎贝尔家“仿照威尼斯大运河上一座宫殿”建成的具有路易十五风格的大豪宅,是饭桌上侃侃而谈参与的社交音乐会、诗人的演讲、政治形势、艺术作品等等。
贝特曼完全想不明白挚友怎么会愿意舍弃这里繁华的大街小巷、便利交通,舍弃高端的餐厅、音乐厅、艺术展览馆,舍弃遍地成功发财的机会,舍弃尊贵奢华的上流生活,舍弃貌美如花、人人艳羡的女友,只为留在那个落后的、人烟稀少的、懒散的、不求上进的、穿着邋遢且毫无道德讲究的土著小岛上?
可怜的贝特曼无法想清楚这些并非是他不够聪明,只是文明社会自诩的那种先进荣华会逐渐让沉迷其中的人养成一种傲慢,这种傲慢使文明人们被束缚在对未知的有限认知中,无法深刻体会落后的土著岛屿上平淡、原始、自然、恬静的美。这种傲慢在欲望、虚荣的浇灌下,最终成为社会整体内在的无知。
堕落·觉醒
和大多数在繁华都市的环境中出生的人一样,贝特曼·、伊莎贝尔、爱德华、阿诺德等都是工业文明里滋养长大的人,复杂的社会结构——先进文明社会的必然状态——塑造了他们复杂的人性。只是,有的人在这种“复杂”中迷失,比如贝特曼和伊莎贝尔;有的人在意外中远离这复杂,渐渐找到真实的自我,比如爱德华和阿诺德。
原本和贝特曼一样在芝加哥上流社会里年轻有为、风度翩翩的爱德华突然陷入父亲银行破产的变故,为了赚钱,也为了和伊莎贝尔爱的约定,爱德华决定前往塔希提岛下海进行一番历练,并在两年之后回来与伊莎贝尔结婚。
这期间,热情似火、甜蜜深沉的爱的书信一直在异地的恋侣间按时往来,但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毫无迹象的回归时间让敏锐的伊莎贝尔分外担心起来。作为深深暗恋着伊莎贝尔的男闺蜜,贝特曼怎么忍心看心爱之人伤情,于是借由职务之便,踏上开往塔希提的航船。
当站在爱德华面前时,贝特曼看到的不是他预想中那个保持着绅士风度、穿着得体、住在当地昂贵的芙蓉酒店、因好友的到来而惊喜欣慰、迫切想获得未婚妻消息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衣着寒酸、举止随意但不轻浮、总是无缘无故地无忧无虑且兴高采烈、牵挂亲友但并未流露任何对伊莎贝尔的偏爱、认“贼”(伊莎贝尔的舅舅阿诺德•杰克逊曾在芝加哥因犯银行欺诈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作义父、不思进取的小商店打工员。
在贝特曼和伊莎贝尔眼里,爱德华成了走向堕落的人。而对于爱德华自己来说,这是他灵魂的觉醒。离开芝加哥、融入岛屿生活的爱德华呈现的是非常纯真、自然的状态,总是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在任何场合都从容自在。
这个尚未被现代工业文明完全染指的岛屿为本地土著和外来“寻根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保护环境。而在社会制度和人性更为复杂——且复杂程度日渐加剧——的文明社会,人们被淹没在各种杂乱虚幻的的表象漩涡中,划分等级、划分阵营、拉帮结派、恃强凌弱,为争夺资源不惜头破血流,为满足资产阶级的自私欲望而扩张自己的领土,入侵他人的地域与文化,甚至企图通过教化的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
讽刺而有趣的是,爱德华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受阿诺德•杰克逊的影响,这位在文明人眼里臭名昭著的男子竟然成为了爱德华的心灵导师。
传闻中,他本是大有前途的银行家,却被发现“开假支票”的诈骗行为,而且还是蓄谋已久。但在梦幻如诗的海岛美景面前,他却流露出令人惊诧的动容神态。他大方而平静地谈论自己的监狱服役经历,热情而得意地招待对自己恨之入骨的人。他讲述精彩绝伦的奇闻逸事,磁性动听的嗓音让贝特曼都无法抗拒成为其听众。
在毛姆的笔下,他亦正亦邪的魅力不得不让人和爱德华一样重新思考好人与坏人的定义与界限:
“阿诺德•杰克逊到底是一个做了几件好事的坏人,还是一个做了几件坏事的好人?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难回答。也许我们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标准过于简单化了。我们所谓的好人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人,我们所谓的坏人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圣徒。谁知道呢?”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一概而论、一面之词的堕落与进取。看似不求上进、不守道德伦理、自甘堕落的爱德华与阿诺德,实际上是在身体力行地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与爱情。
以道德高尚、坚毅奋进、品味高雅、为人正直自居的贝特曼与伊莎贝尔,前者所做一切都是出于对地位、身份、好名声的渴望;后者将爱情建立在对方外在所拥有的荣光之上,对爱德华的灵魂真性却毫不在意。
傲慢无知的人批评灵魂觉醒的人堕落,殊不知那是欲望的熄灭,心魂的净化。
男人·女人
留在岛上的爱德华不仅对人生的方向有了不同以往的选择,在爱情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抉择;而另一边,芝加哥殷切等待的伊莎贝尔则在确认未婚夫的“变心”后,转投至男闺蜜的怀抱。
回顾这段“可爱又可气”的三角恋关系,我在愤慨欲望都市里上流社会男女爱情的虚伪与脆弱之外,更多的是叹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各自都被虚妄幻觉禁锢着自我与自由的灵魂。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
从爱德华的角度看,他在未遇见“塔希提岛”和伊娃(阿诺德在岛上的女儿)之前,曾毫不怀疑地认为自己深爱着高贵完美的伊莎贝尔。但在平静碧蓝的潟湖水洗涤掉那盲目的爱的热烈后,他看清自己的内心:他对伊莎贝尔的感情只是爱慕和仰视,他俩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不平等;但爱德华对伊娃的爱则是发自内心的心疼和呵护。
“伊娃爱的是我现在这个人,而不是我将来可能会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一点上,伊莎贝尔和伊娃几乎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如果我不爱荣誉,就不会真心爱你。”
作为大学里同时期的追求者,贝特曼和爱德华同样都是优秀的青年,但伊莎贝尔选择爱德华正是因为当时他的综合条件要更加出众些。在心高气傲的“女公爵”眼里,只有才貌双全、前程似锦的男子才配得上自己。
那么事实上她对爱德华的感情并不真实、诚恳,她要的不过是附加在这个男人身上的荣光,她需要这个荣光来衬托自己,她享受被爱的虚荣,享受人人艳羡的目光,而爱德华的内在真性究竟怎样,她毫不在意。
当她得知爱德华不会再“回来”,便转身“拥抱”贝特曼。如果一个男人暗恋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一定会敏锐察觉到。暗恋者的隐藏只是欲盖弥彰的小孩子把戏。像伊莎贝尔如此贪婪骄傲的女子,怎么会放过贝特曼这么傻的“备胎”呢?
引人深思的是,尽管贝特曼归来向伊莎贝尔“复命”时尽力淡化了那些可能伤及她自尊与情感的细节,伊莎贝尔还是敏锐地察觉出伊娃的“存在”:
“那个女人是谁?”
这样的猜疑几乎到哪儿都能听到。回溯人类爱情史的长河,男女之间的情感一旦遭遇分崩离析,如果提出分开的是男人,大部分女性的第一反应是,“他一定是因为别的女人而厌弃了我”。女人潜意识里似乎更愿意把感情的失败归结于“第三个女人”的恶性介入,而不是感情双方日渐滋生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的不可调和。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太太从一开始就认定丈夫的抛弃一定是来自另一个女人对他丈夫的“掠夺”,即便事实是斯特里克兰先生根本没有出轨,他只不过是选择了世俗人眼中无法理解、无法认同的“自由生活”。
无论是伊莎贝尔,还是斯特里克兰太太,又或是现实中那些与“第三者”彼此为难的“原配”们,不少女人总是倾向于将自己陷入一种“竞争”中,好像只有赢得这场竞争,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事实上这大可不必。女人也好,男人也罢,都自有各自的一番辽阔天地,如果把自己本可以精彩、自由、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困囿于情感关系中,如果只相信男女之爱才能通往最终的幸福,那就太可惜了。
在女性主义崛起的时代,女人早已应当跳出旧时代男权思想设下的陷阱,让自己的出色才华、姣好容颜、高雅品味、聪明智慧、坚毅果敢都只为自己绽放光彩。
现代文明发展到此时此刻,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男女平权意识的觉醒,尊重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才能引领文明社会远离堕落,走向更真实、更长远的先进。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