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尖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很多人有8848米这个珠穆朗玛的记忆,对1929米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一些来自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朋友可能更嗤之以鼻,啥玩意,咱家的门口海拔都不止这个高度。但是对于江浙的人民群众来讲,是的,不是浙江,是江浙两省,这1929米的海拔就是地理至高点。
黄茅尖最高点上个月的25日,我有幸且偶然的登顶“黄茅尖”。为什么有幸?因为是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估计今后再来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多。何为偶然?当日天下零星的小雨、山中风冷,外加自己身穿单薄衣、脚踩易湿鞋,已经蛮笃定的要与一干人等留于山下。须臾间,冷雨骤停,经不住诱惑加入了登山六人组。
又要遭到大家鄙视啦,话说是1929米的高度,实际上导游会派车送我们到登山点,实际登山海拔只有400米。我们的导游姓王,本地人,我们都亲切的叫她“王导”。王导是一位长发肤白的美女,二十来岁的光景,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线,一口银牙碎咬总能说出一番典故和人文来。她在登山点,仔细地向我们交代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细节,以及山中的景观路径走向,还有就是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等。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她不陪我们一起上去,理由是导游不上去的。这是个略显奇怪的理由,后来在登山中才发现是个套路,因为还有别的登山人员和导游在山中,或许是她登过太多次了,或许是这段路不好走,当然我们选择了后一个原因。
的确,这段登顶的路并不是很容易走。雨中登山的一大景象就是特别的幽静,除了脚下的脚步声和人的喘气声,偶尔鼓劲加油声外,你能感受到的只有山涧溪水的叮咚声、山鸟的鸣叫声,还有树叶积水坠下的水滴声……一块块石阶方方正正、整齐有序地沿着山路向山中延伸,一看就知道是景区的路,会有设计、有规划、有要求地抵达山顶,不像有些山的路刚开始还是好好的石阶路,走着走着就变成羊肠小道,到最后就没有所谓的路了。山路本身并不构成我们行走的压力,除了潮湿注意打滑之外。
但是,事先没有做热身动作,比如原地锻炼一下,跑几个圈什么的,热身能给肌体带来兴奋,有利于开展强力的登山运动。直接登山的后果造成了登山队伍分成了三段:一男二女的小鲜肉们跑在第一纵队,一中年大叔独撑起第二纵队,一妇女同志和年纪稍大点的老者结伴成第三纵队。“Come on,加油”“Go go”是前行者的号角,让这支断成三截的队伍保持着藕断丝连般的凝聚,在相对空隔的山路间蜿蜒而行。
海拔每升高100米,山路边就会有个提示牌会提醒你,一方面是告知你的位置,让你有小小的成就感、也有对应的存在感;另一面随着海拔数的变小,无形间也让你有了一股前行的韧劲。愈往山里行,身体的沉重感就变得愈小,身体也逐渐变得热起来,汗也很应景的从毛孔里钻了出来,这时脱了外套就更觉得清爽。大家或把外套放于手臂,或系在腰间,或放入背包……不过这种清爽也是短暂的,随着接下来的继续登登登,你能感觉的只能是酸爽。
随着高度的变化,沿途你能看到不同植被的交错更迭从高大的针阔叶林到矮小的山地灌木丛,从浓密的山间草丛到疏松的高山草甸。尤其是在山中的那段行程,你犹如走入童话世界,嗯,或许更准确的说是魔幻世界,山中的大小林木满身满身的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配以阴雨后的山风吹来,犹如怪兽隐伏期间。倒挂溪中的林木,在暂显空旷的涧中,就像一群绿树人在聚会。
“到顶了,还有几十米,大家快点哦”。随着开路的小伙子H的大声召唤,大家酸爽的身躯也为之一振。H果然没骗人,很快我们就发现了光明,走出了幽暗的林中,因为没有其他高山的遮光,走向山顶的那段路就显得特别的明亮,风也更大起来。因为是雨后登山,到达山顶的时候,望向远方的群山就如同远眺海中的一个个孤岛,烟云形成的波涛万顷在岛间潮起潮落。也有人说是仙山藏于云海中,别有旷野寻仙踪之感。或许,群山这时也正看着我们这帮云中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象我们的?
山顶没什么多的植被,只有零星的几颗小树和一些灌木,很多地方都是沙化的土层,因为是11月了,也没见到什么花,大块的岩石也很少。唯一鲜活的东西,只有人的流动,到顶的一共有三支爬山的队伍,大家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颜色各异而丰富,反而是这单调的山顶最醒目的存在。虽然我们到顶了,但是离地理标识的最高点,还有几百米缓缓的坡度要走。那么,显然不会罢休的,我们会从心中喊出那五个华丽丽的字“到碑哪儿去”!
龙泉市因铸名剑和产青瓷出名,山顶地理最高点处树立的大理石碑,感觉就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苍穹。碑体大概有4到5米高,正面镌刻“江浙第一高峰”的字眼,背面则刻着海拔高度。山顶聚集着疲惫而又兴奋的人们,大家都围着碑体各种摆拍,欢声笑语在空气中传递着……
登上“黄茅尖”,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有些偶然或者机缘,如果下雨我就不会登了。这种选择的变换,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就像我们人生所面对的一样,有时候需要尝试、冲动和冒险。关于这次登山剧情还有些没剧透,现在唯一确定的是天气预报是对的,下山的时候,天公下起了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