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加个微信吧。”
“回头那文件你传我qq上吧。”
“费用aa就用群收款吧,可以面对面建个群。”
“我现在有点忙,有什么事待会微信联系吧。”
怎么样,看着这些是不是特别熟悉,几乎每一条都是日常说了不知多少次的。但在十年前,我们的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甚至就连五年前,也有着很大区别。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除了打电话还主要靠短信而不是微信,有一阵流行用飞信可以省不少话费但前提必须都是移动用户。
那时候,每次发消息都要左思右想,一改再改,直到删掉了所有的废话并保留了所有信息的要点,这次满意地点击发送,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每次发送的很少超过十个字。
那时候,有什么要紧的事都是打电话,少不得又要先在脑中构思一番才敢按下拨通键,不像现在发个语音就可以传递声音,不满意了还可以向上一滑撤回重来。
那时候,聚会的时候大家都说着、笑着、闹着,而不是像现在每人都低头刷着朋友圈,好像一会儿不看手机,就错过了整个世界。就算有人不想刷,也被这氛围感染得好像不刷就格格不入,显得自己没有社交圈子、不够忙碌一样。
那时候,偶尔还会和朋友写写信,数着日子算邮寄的速度,该去信箱里翻一翻了,现在手机通讯录里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没有联系过,也不好意思删,就这么静静地躺在那里,偶尔发个消息又瞬间被各种群聊淹没了下去。
手机的革命让沟通更加便捷,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反而越来越少了呢。
手机的历史也才不到50年,在中国还要更短一些。
那时候一部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是多么昂贵又是多么稀罕,就连腰上别个哔哔机都能出去拉风。那时候座机还不普及,打个电话都排着长队恨不得插到前面能多说一会,可真到了听筒前又不得不掐着时间计算话费。
那时候,给远方的亲人、异地的爱人打个电话是件多么奢侈又多么激动人心的事,简单的一句问候都足够好几个日夜的回味。
后来座机走进了每家每户,话费也一降再降,于是煲电话粥的人越来越多;再后来有了网络,可以视频,除了摸不到,终于可以在听声音的同时看到你的模样和表情了。
可是现在,一来二去的都是简短的几个字,连多打几个都嫌费事,曾经煲电话粥的浓情蜜意、曾经视频通话的惊喜万千,都哪去了。
若是时间再往前推,去到古代社会,距离变得更远,通讯变得更难,思念却变得更长,情义也变得更加炽热。
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没有电报电话,最快的通勤工具就是马,还不是谁都用得起的。往来两地,往往需要数月时间,一别之后,都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的日子。
那时候,送别的诗那么真挚,故乡的诗那么催泪,思念的诗那么隽永,是因为距离,加深了思念。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天涯万里,可能无法互通消息,但兄弟之情、朋友之义,全在这碗酒里,干了它,天涯海角,我的思念将一直伴你左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月乡心两处同,此时此夜难为情,故乡如何、亲人怎样?若是此刻有人能捎来家书一封,我愿散尽千金去换;若是能让我见上家人一面,便再别无所求。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亲爱的,距离不能丝毫减损我对你的思念,可听到,我的爱越过山水万重,叮咛在你的耳边。待我归来,仍是旧时相识,少年郎。
因为难得,所以倍加珍惜。
科技,使人类进步。但莫让这进步退化了原本的情感。
若是心有所动,给你的爱人打个电话,约你的好友出来见面,和你的父母促膝谈心。最起码,从下次聚会时不再闷头刷朋友圈开始,让信息时代,也有温情。
信息时代,我们的交流却越来越少?无戒365日更挑战营第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