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陀教义的起源与传播

佛陀教义的起源与传播

作者: 心庵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09:18 被阅读0次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想法,人们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宗教这个领域在内都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性情。身为善巧的导师--佛陀,根据众生的种类来传授各种不同的教法。巴利语传统和梵文传统是包含这些教法的两大佛教传统,我们将要检视这两大传统的发展,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谈谈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

佛陀的生平

巴利语和梵文两个传统都认为,悉达多乔达摩王子出生释迦族,在西元前五或六世纪出生于今日的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他从小就心地善良,并在艺术和学习研究方面出类拔萃,在早年时期他住在王宫之内,过着受人呵护备至的生活,但到了他青年的时候,他走出了宫墙,出外探险,他在城里看见一个生病的人,一个老迈的人以及一具尸体,这促使他深思生命的痛苦本质。当他看见一个游方的托钵僧,使他思量从轮回解脱的可能性。因此在29岁那年他离开了宫殿,脱下皇家的服饰,展开游方托钵的生活。

他师承当时伟大的导师,娴熟精通他们的禅修技巧,但是却发现这些技巧并没有带来解脱。他在森林里从事严格的苦行六年,了解到虐待、折磨肉体并无法调伏自己的心之后,他采取中道,为了修行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同时不放纵自己,沉溺于不必要的舒适之中。

他坐在现今印度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立誓在成就正等正觉之前绝不起身。就在阴历四月的满月之夜,他清静了心的所有障蔽,增长了所有的美好功德,而成为正等正觉者。当时他35岁,在随后的45年里,他对前来闻法的人传授他从自身经验所发掘的教法。

佛陀教导来自各个社会阶级、种族和年龄层的男男女女,其中有许多人选择放弃家庭生活出家,僧伽于焉诞生。当佛陀的追随者有所了证而成为善巧的老师之后,他们便与其他人分享所学,把佛陀的教法传遍整个古印度,在之后的数个世纪之内,佛法往南传播至斯里兰卡,往西传播至现今的阿富汗,往东传播至中国、韩国和日本,往东南传至东南亚和印尼,往北传播到蒙古,在近年许多佛法中心已纷纷在欧洲、美洲、俄罗斯、澳洲和非洲等地成立。

我觉得我和乔达摩佛陀之间有深厚的缘分,也深深感谢他传授的教法和展现的生命典范,他洞悉心的运作和活动,这种深刻的洞见和领会是前所未有的,他教导我们的观点会影响自己的体验,而自己身上的痛苦和快乐的体验并非由他人所强加,而是心的无名和烦恼的这种产物,同样的解脱和正等正觉也都是心的状态,而非外在的环境。

相关文章

  • 佛陀教义的起源与传播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想法,人们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宗教这个领域在内都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性情。身为善巧的...

  • 佛教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

  • 佛陀教义-开示

    问:显神通的危害 开示:比丘们专注展示神通,信徒们就会不信仰正法,搞个人崇拜,置正法于不顾,转而崇拜神迹,比丘们就...

  • 佛陀教义的根本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

  • 《悉达多》——经历(实践),沉浮(转化),唵(圆融)

    悉达多对佛陀说,佛陀的教义很好,无懈可击,但是他之所以没有像他的朋友果文达那样,听了教义就决定皈依,是因为他羡慕佛...

  • 学习笔记—佛陀的根本教义

    一、四圣谛是基于有限之苦,明晰个人与人类之苦。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现象,是人自我需要摆脱的;集...

  • 懂得放下也是一种智慧

    “放下”还是一种高深的佛教教义,它最早出现在《五灯会元》中,其中有一段与佛陀相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佛陀有一次讲经...

  • 佛陀的教义及我的思考

    上个月参加了十天的Vipassana内观课程,加上之前阅读了葛印卡老师的《内观》,从而可以一窥佛陀的教义,现在在此...

  • 佛教新媒体传播的一点反思

    (一);为何传播? 佛教的本质是教育,而教育依赖的是信息传播,所以佛教利用最新传播手段传播教义的行为自古有之,并为...

  • 佛陀

    今天看了几集<<佛陀>>,悉达多抛弃家业,开始修行。深感这部电视剧的智慧启迪,每一集都有一些台词让我对佛教的教义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教义的起源与传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ke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