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陀教义的根本

佛陀教义的根本

作者: 心永欢 | 来源:发表于2020-12-17 23:54 被阅读0次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诵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坚固透彻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

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得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

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流动的,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门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他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地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QQ截图20150917095006.png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儿,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生命的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上,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实用佛教

http://www.xuefo.net/ 网页搜索”实用佛教“即可找到

相关文章

  • 佛教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

  • 佛陀教义的根本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

  • 学习笔记—佛陀的根本教义

    一、四圣谛是基于有限之苦,明晰个人与人类之苦。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现象,是人自我需要摆脱的;集...

  • 佛陀教义-开示

    问:显神通的危害 开示:比丘们专注展示神通,信徒们就会不信仰正法,搞个人崇拜,置正法于不顾,转而崇拜神迹,比丘们就...

  • 《悉达多》——经历(实践),沉浮(转化),唵(圆融)

    悉达多对佛陀说,佛陀的教义很好,无懈可击,但是他之所以没有像他的朋友果文达那样,听了教义就决定皈依,是因为他羡慕佛...

  • 浸信会的根本教义

    1.建立属灵的教会,基督是创始者,也是教会唯一的元首和立法者。2.教会的仪式只有两个——浸礼和圣餐。这是具有象征性...

  •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五蕴 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

  • 佛陀教义的起源与传播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想法,人们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宗教这个领域在内都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性情。身为善巧的...

  • 佛陀的教义及我的思考

    上个月参加了十天的Vipassana内观课程,加上之前阅读了葛印卡老师的《内观》,从而可以一窥佛陀的教义,现在在此...

  • 佛教根本之核心教义

    早期原人智力低下,每遇天灾,唯能惊恐躲避。自开始熟食,思维能力提升,才有自我意识。为安抚脆弱心灵,给予彷徨无依的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教义的根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qy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