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0918

作者: 妙芸 | 来源:发表于2022-09-18 21:12 被阅读0次
    重读《中国史钢》目的了解王朝更迭、政治兴衰、社会变迁,也描述文化发展、商业经济,地域民俗、大众生活等。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当春秋时代,鲁是一个弱国,始受制于齐,继受制于吴,终受制于越。但它也是列国中文化最高的。可见“周乐”亦“尽在鲁矣”。不独代表“精神文明”的“礼乐”为然,论“物质文明”也是鲁国首屈一指。木匠、绣工、织工和缝工,这些工艺在鲁国特别发达。鲁国有一班人,专以传授礼文,并“导演”礼仪为职业。这种人叫作“儒”。鲁人之重礼信儒。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先世是孔丘——孔丘的儿子孔父嘉——孔父嘉曾孙防叔——防叔的孙子孔纥——孔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孔子少年时便没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不倦而且多才多艺的人。学会了射、御、诗、礼等经常的士的技能。他为贫而仕,先后替贵族管过会计和牧畜的事都很称职。

    孔子平常对人朴拙得像不会说话,但遇着该发言的时候却又辩才无碍,间或点缀以轻微的诙谐。他所喜欢的性格是“刚毅木讷”,他所痛恶的是“巧言令色”。他永远是宁静舒适,一点也不骄矜;凡有所长的他都向其请教。他的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到处流露。无论待怎样不称意的人,他总要“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他道:“愿给老年的以安乐,对朋友以信实,给幼少的以爱抚。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把宗教仪节的迷信意义剥去,只给它们保留或加上道德的意义,这种见解虽然不必是孔子所创,在当时乃是甚新的。

    他的理想是以复古为革新,他要制裁那些僭越的家臣,僭越的大夫,僭越的诸侯,甚至那些不肯在贵族脚下安守旧分的民众。

    孔子是历史兴趣很深的人,他对于西周盛时的文物典章全盘接受,并且以它们的守护者自任。他盼望整个中国恢复武王周公时代的旧观。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孔子在鲁司寇任内所经历的大事,除了夹谷之会,便是前498年的“堕三都”运动。所谓“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和孟孙氏的成邑;“堕三都”就是要将这三邑城郭拆除。“堕三都”一方面是要预防家臣负隅作乱,一方面亦可以削弱三桓。二者都是和孔子素来的政治主张相符的。

    堕费之役孔子虽然立了大功,但不久孔子便辞职。便领着一班弟子来到卫都帝丘。孔子居卫些时,觉得没味,他离卫后,到过宋、陈和楚新得的蔡地,中间在陈住了好几年;自陈返卫;约一年后自卫返鲁。还经过曹、郑,到过故蔡以外的楚境。

    政治方面的否塞使得孔子救世热情终于不得不转换方向。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

    第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师儒是贵族的寄生者。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招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

    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只是一种态度“仁”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恕便是他所谓人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意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的广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的狭义是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甚至不顾任何的牺牲。这种忠也就是勇了。所以说“仁者必有勇”。仁、勇,再加上智便是孔子心目中的全德。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孔子已俨然一个国老,公卿不时存问,馈遗,国政也有资格过问。哀公十四年齐大夫陈恒弑君,孔子便斋戒沐浴,然后上朝,请求讨伐。和陈一丘之貉之三桓,虽能遏阻鲁国的义师,却不能遏阻孔子的义言。

    孔子的声望同时增加的是他的门徒,和门徒所带来的“束脩”之类。他的生活很可以当得起一个退职的司寇;行则有车代步;衣则“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食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晚福他并不久享。哀公十六年四月,他卧病七日而死,享寿七十四岁。孔子死后,门弟子把他葬在鲁都城北泗水边,并且为他服丧三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09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ny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