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作者: 王显洲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21:54 被阅读0次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来,只有母亲刚走的那一二年我常常梦见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巴山的边远山区没有照相机,母亲也就没有给我们留下半张照片,搜索依稀的记忆,找寻儿时的片段,怎么也忆不起母亲的容颜。脑海里也勾勒不出母亲的一颦一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愈加强烈,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把对母亲的思念形成文字,来怀念我那英年早世的母亲和寿终内寝的后妈。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母亲出生在大巴山脚下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在那兵荒马乱的大饥荒年代,百姓都靠吃草根啃树皮为生。母亲作为家里的长女,三四岁的时候就在家带弟弟,稍大一些喂猪煮饭做家务,没有上过一天学堂,十八岁的母亲经人撮合与边远山区的父亲结婚。父亲在那个年代算个“文化”人,在公社和大队上干一些哪里需要就派去哪里的工作,家庭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下放“食堂”后,母亲生了我和二弟,文化大革命时期三弟和幺妹又相继出生。“文革”开始时父亲就参加了派性斗争,经常不着家,派性结束时父亲又参加学习班,先是挨批斗,后来又参与整理被批斗人的材料。尽管学习班离家只有十多二十里地,父亲还是一二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我们生活在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大山上,养育四个孩子的母亲,家中里里外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她风雨一肩挑。母亲由于积劳成疾,多次病倒在田间地角,身上不是背着弟弟就是背着妹妹。文化大革命中期父亲被迫回到了家里,那时候国家基本扭转了混乱的局面,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文化大革命中期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制度,那时候农民生活的相当贫困,每年每户的口粮都是按“工分”制度分配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谁家出得劳力多,到时候分得粮食也多。母亲想家里多分粮食,天天如此同父亲一起背着弟妹参加集体劳动。歇气时父亲带弟妹玩耍,母亲不是做针线活儿,就是砍柴打猪草,生产队劳动收工时,父母背上不是背柴禾就是背猪草,怀里一个抱着弟弟一个抱着妹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点上媒油灯一边给牲口添草料,一边给我们煮饭,待我们吃饱喝足上床睡觉时,母亲又去给我们洗桨补丁。母亲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鸡叫第一声时,母亲就起床煮早饭,她生怕起来晚了影响我们吃不饱饭,也怕上山劳动迟到扣“工分”。瘦弱的母亲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宽阔的脊背扛起了整个家,我们的家庭开始逐渐变好起来,是母亲辛勤操劳的结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我永远忘不了一九七三年农历十月二十九的那一天,那是母亲去世的日子。去世的前一天,母亲拖着病体还在参加集体劳动,晚上收工回家就没有给我们煮晚饭了,在床上忍不住地呻吟。父亲一边煮饭,一边安慰母亲说:忍着点,天亮就去请医生来给你扎针灸。第二天八点多,父亲请来了正在拜师学医的医生,当医生将最后一根银针扎进母亲后颈窝时,母亲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用沙哑的声音喊了声医生救命。父亲抱住了眼看就要倒地的母亲,医生庚即拔出了扎在母亲头上的所有银针,父亲把母亲放到木板上,医生给母亲做了很长时间的人工呼吸。最后母亲断断续续的对父亲说:我不行了,不能跟你一起养育我们的孩子,我死后四个孩子能不能读上书都无所谓,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她们养大成人。父亲哭着答应了母亲。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流泪,也是最后一次看见母亲流泪,最后母亲使劲扫视了一眼我们姊妹四个,目光停流在妹妹身上,我把妹妹的小手放在母亲手中时,母亲的手微微动了一下后闭上了眼睛。

          母亲走的那两三年,我心神俱焚,悲痛欲绝,时常以泪洗面,隔三差五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杂草丛生的坟头,多希望妈妈复活过来喊我一声乳名,我们一起回家啊!“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的死去,带走了暖融融的母爱,留下的是孤单痛苦的一群无娘儿。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受到母亲的深深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如今,父亲去天堂与母亲团聚了,我们也是儿孙承欢膝下,虽然我们留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不是很多,每当想起母亲临终时对我们的牵挂,断肠人在天涯。

          母亲节里怀念母亲,我除了伤感,也只有倾诉了。母亲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个春秋,是大巴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劳动妇女,但是在她的儿女们心里,母亲、后妈是伟大的。是儿女们一生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o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