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洛阳之行,说起来也是颇费了几番周折。原本四月初早有计划,打算十五日前后去洛阳看牡丹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可以让人遥想当年洛阳举城花开、游人如织的盛景。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睹牡丹天香国色的绰约风姿,四月中旬正合时宜。往返车票都买好了,却因事未能如期成行,遂改签到五月九日。彼时虽然牡丹花期已过,但据说老君山的野杜鹃也不错。不料,出发前两天得知五月九日以后洛阳地区有雨!小雨也就罢了,偏偏是中到大雨且持续多日,此时前往终究不便,无奈之下只好取消计划!直到六月中旬才恰巧有几天空闲,所幸又意外地抢到了往返的卧铺票,于是惊喜之余赶紧打点行囊,欣然启程。这一次没有孩子随行,只是我和妻子两个,行李收拾起来也简单得多。
游洛阳,龙门石窟当然是第一站。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位于洛阳城南约十三公里处。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后,念及祖母冯太后养育之恩,遂下旨于洛阳城南伊水西岸龙门山崖壁之上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此为龙门石窟之始,后又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朝连续大规模营造长达四百余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车到洛阳,是六月十八日早上五点半。也许是对龙门石窟太过“钦慕”之故吧,早餐之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坐上了洛阳至龙门的公交车。约五十分钟后抵达终点站,下车之后步行近三百米至于龙门石窟游客中心。我们来早了,人家还没上班。门前一群女士(不都是大妈)跳的广场舞也还不错——不仅舞姿标准优美,而且表情极富感染力,于是和妻子坐在近旁长椅上边歇息交谈边欣赏品评了一番。
从游客中心到景区入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有电瓶车可坐。但我们选择了步行,因为时间宽裕得很。 况且,在这样一条晨风拂柳、鸟鸣啾啾的通幽曲径上携妻悠然而行,这份难得的闲适与宁静也许是那些坐在电瓶车上呼啸而过的游客所不能体会的吧?
一路时走时停,不觉间已然可以远远地看到前方一座石门巍然高耸,上书两个大字:龙门,于是不由地加快了脚步。本以为那一边就是石窟了,可是过了龙门才发现其实石窟还在前方大约几百米处。眼前左侧就是伊河。据历史记载,商朝宰相伊尹之母曾居伊河上游的空桑(今河南嵩县),生伊尹于此,故名。龙门这一段河宽百米,远观青山映水,近看绿柳披风,是为“龙门山色”,“洛阳八景”之一。凭栏远眺,对面即是香山。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历其间而北流,形成一道天然门阙,古称“伊阙”。过了珍珠泉和禹王池,前方右侧就是石窟了。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仰面上观,见像龛高低错落,大大小小,层层累累凿于近乎垂直的崖壁之上,如蜂巢一般 。低处的俯身可察、触手能及;高处的则需沿石阶拾级而上至近处观赏。据说龙门石窟共有佛像十万余尊,仅西山崖壁上就有北魏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五十多个。其中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而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双窑洞、万佛洞等则为唐代洞窟。大多数的游客和我们一样,不管它是什么窟什么洞,时而上时而下,时而驻足惊叹时而拍照留念,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下去。一些著名的大型洞窟门口旁有微信二维码供游客扫描,关注龙门石窟公众号后可以免费听讲解。而我来龙门之前是多少做了一些功课的,知道眼前的这些石窟和佛像大多不是主持雕造者突发其想或随心所欲而为之,它们或寄寓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或有着极其浓重的政治背景和政治色彩。比如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感恩其祖母所凿;宾阳中洞,系宣武帝为其先帝孝文帝营造。再如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唐贞观十五年,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继续开凿完成。李泰此举虽是借为其母长孙皇后追福造像之名,实则是为取悦其父皇以图谋得太子之位的投机行为。双窑洞,则开凿于唐高宗与其皇后武则天所谓“二圣临朝”这一特殊时期,洞中同时供奉的释伽牟尼佛和弥勒佛二佛并坐,很显然要么是主持营造的僧人惠简为迎合武则天而为之,要么是武则天为了政治的需要暗中授意而为之。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且不论这些石窟像龛的雕造者的初衷如何,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石窟的主持营造者和能工巧匠们为我们留下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大型的石窟洞口现在一般都设有护栏,已不能入洞细观,但是隔着护栏依然可以看到宾阳中洞正壁供奉的主尊释迦牟尼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妙相庄严,笑对众生。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表情也是温雅敦厚微露笑意。其穹隆形窟顶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八个不同形态的飞天,或奏乐,或飞舞,衣带飘飘,围绕在莲花宝盖周围,完美地再现了《法华经·譬喻品》中所描绘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虽然历经千年,像身和穹顶的彩绘脱落严重,但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佛教寓意仍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
除了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龙门石窟洞壁上留下的造像题记也是琳琅满目,个个堪称书法瑰宝。练习魏碑书法的人不会不知道“龙门二十品”,此帖即是选取了龙门石窟的二十方北魏时期留下的造像题记的拓本,其中十九“品”出自古阳洞。我和妻子都不懂书法,因此对些碑刻作品无从评论,只是觉得好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抟十字卷碑和褚遂良碑。“十字”不是指碑身形状,而是因为碑上摹刻了唐末宋初著名隐士陈抟手书的名句“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仔细观之,却见“岸”字少一横,“逸”字缺一点,中字则上下颠倒,足见这位世外高人的率性超脱和放荡不羁。褚遂良碑位于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碑高近五米 ,宽约两米,本是唐初魏王李泰为其亡母长孙皇后追福造像的发愿文,由当朝宰相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历来被尊为唐楷典范。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龙门佛像中最小的据说仅高两厘米,可惜我们没有找到。一路搜寻中,我们痛心地发现龙门石窟历经千年沧桑,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与盗凿,有些佛像已是残破不堪、面目全非了!站在那些至今仍然能看到盗凿痕迹的如今身首异处的佛像前,我不由地心生愤慨:那些窃贼和强盗究竟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和利欲熏心啊,不然面对这么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怎么忍心下得去手呢!据我所知,古阳洞南壁左右胁侍菩萨的头像,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原刻于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精品《帝后礼佛图》(《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的合称)现分别陈列于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这些国宝级文物的不幸流失,是国人心头无法抹去的痛楚!我们一路欣赏赞叹一路扼腕痛惜,这样经过万佛洞、莲花洞,至于奉先寺。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座落于山腰之上,需登上一段长长的高而陡的台阶才能到达大佛脚下。这里共有九尊雕像,中间主佛即为卢舍那大佛,据说是依照武则天的面容雕造而成。佛教中,“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武则天登基之后为自己取的那个颇具气魄的名字——曌,日月当空,何其霸气!资料显示,佛像通高十七点一四米,头高四米,耳朵长达一点九米,为龙门石窟最高佛像。其头顶为螺形发髻,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秀目含笑,凝视下方,圆融和谐,安详自在。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你面向大佛都会感觉卢舍那在注视着你。与大佛对视的刹那间,顿觉灵魂为之一颤,一股暖流便自心底徐徐荡漾开来!大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却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贵妇,令人敬而不惧。只是大佛的双手早已不复存在,难免让人心生万般遗憾与不尽遐想。这让我又不由地想到了享誉世界的断臂维纳斯,不过维纳斯的残缺之美据说是别具匠心的雕塑家刻意为之,而卢舍那大佛的残缺想来应该是千年以来自然风蚀的结果。大佛两边,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和温顺聪慧、多闻善记的小弟子阿难立侍左右,另有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右各一,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完美和谐、极富情态质感的群像。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游客至此,皆激动万分,纷纷拍照留念,赞叹之声亦不绝于耳!妻子有些累了,见台阶又高,本来说好留在下面歇息,让我一个人先上的。但不一会就忍不住随着大批游客来到大佛脚下,上来之后果然是一阵惊叹!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是整个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先到的游客久久不愿离去,后来的又络绎不绝拾级而上,故而佛前渐成人头攒动之势。于是留连不舍中,我们在卢舍那大佛的温情注视之下,下了台阶,沿伊河南行,经古阳洞、药方洞,然后过漫水桥至于东山。
东山石窟不像西山那样密集如蜂巢,而大多散落于山腰崖壁之上,若隐若现于青枝绿叶之间。有的石窟位置极高,要抵近观赏需攀上一段长而陡的石阶,还是相当考验体力的。正因如此,相比西山,东山石窟虽然少了些恢弘的气势,却多了几分幽静与淡远。这样的氛围与情境,于石窟中供奉的那些佛像而言,也许更为契合吧!
东山石窟中最著名的当数看经寺。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仰望窟顶,可见巨大的莲花藻井四周飞天头饰花冠,面部圆润,体形丰满,上袒身,下束裙,裙带飘扬,回旋飞舞。洞壁下部刻有二十九尊罗汉浮雕,高一米八左右,虽均有残毁,但姿势容貌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损毁最严重的大迦叶,上半身缺失,看着让人心痛不已!原地立着一张模糊的照片,下方的文字向游人说明这尊罗汉像于一九三六年被盗凿,上半身流失海外,几经辗转,曾藏于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二OO一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将其捐赠给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
不知不觉间已近中午,按计划我们今晚还要赶往一百五十公里外的栾川县,明天一早游老君山。但位于东山的香山寺和白园是不容错过的,于是盘桓片刻后出看经寺北行,直奔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的那段诗坛佳话就发生在香山寺;而自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更是不仅写下了“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和“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的《香山寺二绝》,死后更葬于此地,是为白园。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