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100万、硕士80万安家补助!期满可任副处长!”,杭州市政府发布了一份面向世界名校和“双一流”高校择优引进党政储备人才的公告。正在设计保险方案的我,又一次收到亲友们的关心:自古便有招贤榜,何不做个揭榜人? 心怀感激,我知道你们是出于对我的担忧。毕竟二者待遇天差地别、高下立判:
职业对比评论区网友最多的质疑声是:公开选拔,却把普通高校生排斥在外,有违公平!而与之对立的讨伐声是:人家寒窗苦读,为什么还要和普通高校生重新竞争?等级对立,似乎一直是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曾提到:天资聪颖的人发明了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这样的人得到奖赏是应当的。因此,差异原则,并不是在追求财富的平等分配,而只是追求将所有偶然的因素(如天资聪颖等)最大可能造福于人类,对这些偶然因素的效果进行再分配,从而避免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这种社会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等级制度或是精英民主,两极分化不可避免,但是,这是实用性最强的社会样式。
据此,或许从政,才是更加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
那我在坚持什么呢?我试着回忆,多年前自己在新人班的演讲:
我希望每一个家庭,不再因意外而贫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老有所依、病有所保。
01
保险确确实实是反人类的,不但不病不赔,病了还不一定能赔;更可气的是,很多时候退保还亏损。在经济学知识没有足够普及的今天,保障成本都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去解释的概念。
我给朋友讲过一个段子:
客户:保险公司很遭人讨厌,如果你能设计一个产品,保证每个人都长命百岁,那肯定很多人愿意买。
我:有啊,现在保险公司到处都是这种产品,你不知道?
客户:真的假的?你们怎么可能能够保证人的寿命!如果没有兑现你们的承诺怎么办?
我:那就赔钱呀,约定多少赔多少。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考虑角度。这其实就是人身险,最原始、也最纯粹的保险,起源于1744年成立的长老教会牧师基金,基金的用途是为神职人员的遗孀提供补助。
圣吉尔斯大教堂亚历山大·韦伯斯特和罗伯特·华莱士这两位教士联络了爱丁堡大学的数学教授科林·麦克劳林,他们根据雅各布·伯努利的大数法则,以及参阅埃德蒙哈雷记录的生命表,计算出每个参与者应该支付多少费用,才能维持这个基金的运作。时至今日,他们的基金简称为苏格兰遗孀基金(Scottish Widows)。
三个世纪以来,随着这个基金知名度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用这个设计。然而,商业机构始终是逐利的,而且,大众百姓普遍不能够接受的是,当自己交的费用赔付给其他参与者后,便无法返还这一事实。于是,保险公司尝试把产品设计为返还型(储蓄型),在必要的赔付以外,把剩余的费用通过投资获利。即满足一定缴费规模的条件下,用收益抵扣成本,参与者的本金可以无损退出,可这也让产品费用成倍增长。
02
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从事保险,或者说卖保险,为什么就不能有公务员的地位呢?郑博士说:“这个行业有没有可能受人尊敬?我想,应该是可以的。过去三十年,我们很多同业人员的不良言行,让整个保险行业形象低下。”
“要致富,背话术!”这是保险公司最有效的销售手段,“保险是一个说清楚就卖不出去的产品!你们要用你们最擅长的方式,去说服客户,用感情、用一切方法,去打动他们。总有一天,你的客户会感谢你当年卖给他的保单,因为,你们的工作就是传递爱与责任!”
同时,绝大多数的公司培训,并不是围绕医学、法律或是金融展开,而是炫富,是激励,是发展下线。在各种煽动性的宣传下,许多业务员并不了解领导交给他们的产品,甚至没有能够理解什么是保险。对他们来说,客户签单,业绩至上,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到最后,客户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买了什么?缺了什么?以为交了钱,就是高枕无忧,错拿鸡毛当令箭。
纵然保民充分认可了保险的必要性,可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选择,不同公司的品牌与口碑,以及对风险的侥幸,依然让保险公司不得不斥资开发大量的课程去“促成”客户购买,情感销售依然是目前国内保险市场的利器。这亦是导致保险费率居高不下,很多产品不切实际的硬伤。
不过谢天谢地,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曾经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利差,不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原本神秘的保险,在互联网面前渐渐拨云见日,水落石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保民开始了解,保险合同上的条款,是检验业务员的金标准;对于消费型的保险,花出去的钱也并不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梅第·法克沙戴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守法遵规、诚实信用、专业胜任、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或许,我们不用做一个公务员,做一个业务员,也可以受人尊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