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虽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从过年前到年后,已经连续好几天雨势反复,一如这段时间内心消沉又疲惫的挣扎。
可是今天雨停了一回,我的心也开始逐渐平静。
早晨八点醒来后,没有像之前那样一味沉浸在前一晚的梦里,而是冥想了十分钟不到的样子:今天我要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背英语单词、读英语文章、打扫卫生、阅读还有文字输出。
我完成了英文朗读和家务以后,赴昨晚的那处酒席(酒席一般是第二天中午为正餐)。觥筹交错之间,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真正融入了喜悦,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怀着祝福在另一个世界旁观,始终无法向前迈步。
中午捡起日常午休的习惯,半个小时后的闹钟。醒来喝一杯水、吃个橙子,确实能让人感到清新一些。
下午是完全沉浸式的阅读时光。其实我是感受到一些阻碍的:当你从一向温暖而乐观的生活掉进失落甚至颓废,并且一步一步沉沦以后,真的很难一下子走出来。因为“由乐转悲”和“由悲到喜”这两个过程本身就是不容易的。《道德经》概括得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万物变化又对立统一。所以,当初走进悲伤时有多么挣扎,从痛苦中脱离出来就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准确一些说,应该更甚。
但是当我一点一点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一切便渐入佳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2547/46019c42ab34c701.jpg)
我阅读的是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这本书虽还未读完,却已初步感受到主人公斯特里追逐理想的义无反顾。“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理想与现实相撞击,其迸发的力量足以震撼整个心灵世界!坚韧、果断地离开固有的舒适圈,去探索新的领域,是多么令人赞叹的“壮举”。我们敬佩,因为割舍原有的一切,走出舒适圈的行为并非常人就能做到,更因为其背后将肩负完全未知的一段人生和无尽的精神折磨……
于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前一段时间自己为何会那般颓废?
回忆了前因后果,尤其是这几天的内心历程,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抗压能力不足、抗压程度不高
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温暖祥和的氛围里,即使童年留守,父母的长途电话却也不少;即使高考不顺,亲人的鼓励和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仍让我更加坚强;即使身处悲欢离合的世界,好友和亲人却始终给予慰藉和陪伴……
诚然,在这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经历的一些“悲伤”在那个特定的时段是不算小的,家庭纠纷、友情淡薄、考试失利等等,但是相对于更多的大风大浪来说,这些都是可以挽回,有办法解决的。因此,当现实的压力第一次直接地伫立在我身上,且我又亲眼见证到极度脆弱的事情无法挽回时,我开始失落、自责、甚至还有自我唾弃——因为就目前而言我完全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像他们帮助我一样去替重要的人遮风挡雨!
二是隐藏着积极面对一切的迹象,然而还没有找到出口。
《月亮与六便士》里,主人公斯特里主动“抛弃”证券经纪人的光鲜身份,做一名画家,家庭的现实压力、未知领域的探索、追求艺术的精神折磨……对绘画的热爱既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亦是支撑他走下去的那束光芒。
那么,我呢?
我不敢把自己和艺术家相比,没有那样的深度和高度。但是在人与人精神世界一概平等的条件下去分析,我想,正是因为接受不了美好被破坏才会痛苦,正是寻找更合适的方式去复原美好才会不断挣扎!
于是我纠结、内疚,在精神世界里挣扎,反反复复。
但是当你从沉沦中走出来,只要走出来一丁点儿,你就会豁然开朗:一切,都源于爱!
既然是爱,那么为什么不用更温柔更加美好的方式去对待它呢?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去“颓废”?失落或是短暂的消沉都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偏偏要消沉到这样的程度呢?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既然是选择,那么就意味着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探寻到另一种态度、另一种方式乃至另一种人生!
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种经历:你经历了纯粹简单的幸福,第一次经历了苦痛,又经历了从底端爬回阳光的艰难,就更能体会到一切美好的可贵!
生活,还有这么多的美,你怎么舍得继续忽视它,冷漠以对,把时间继续用来自我荒废呢?
我想,此刻,心灵的世界也许已经春暖花开。更准确地说,即使没有完全恢复,但是至少已经在前往更坚韧、更能包容世间悲喜的路上。
这个过程,谓之以“成熟”和“成长”。
回头望,再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选择“颓废”?
现在,请给心灵一个温暖的答案吧:
因为我们向往美好,将用更加成熟的臂膀守护它。
愿我们的每一个雨后初霁日,都是春暖花开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