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层次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说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六个层次,从下往上,它们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系统。一个人的人生策划,如果只是从下而上,即只是着眼于环境、行为、能力层次目标的追求,即使是排除万难、全力以赴的去做,也会感到很辛苦。但是从上往下望时或许会发觉,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假设有一个孩子高考考得并不是很理想,进入了一所很一般的学校。我们都知道孩子读什么样的大学,对未来有一定影响,但它并不是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这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从下而上的思维路径,那大概率他会陷入到“死局”之中。所以,当这个孩子来到了学校,他很容易感受到的是环境:学校太烂了,老师也不怎么管,宿舍的同学天天打游戏,老师讲课也是应付式的,讲完课想问个问题都找不到老师,图书馆又小,书又少。你看,一开始他就先被环境给牵制住了。
紧接着他开始想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做什么也没用啊,我想找老师探讨,老师也不理我,我想找同学交流,同时也忙着打游戏,这种氛围下我似乎什么也不能做。再回去复读一次吧,也负担不起,自己也不想再受这个罪。到这的时候,这个人往往就会开始合理化自己,就是他开始冒出一些观点来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大学就是严进宽出,来这里也就是混个文凭,混一混没关系!
当你心中萌生一种想法或者就是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无所谓对不对,这句话取决于你信或者不信,你信了它就对。你说读书有用,你信它就对;你非要找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读书没有用,说实话也可以证明成立。人想证明什么观点都可以证明成立,不取决于它对或不对,取决于你信或不信。这时候人就会开始给自己找一个终极的安慰:谁让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的孩子呢。
如果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路径,那他的大学4年会产生什么奇迹吗?几乎不会。他会陷入一个困局,首先是被这个环境给困住了。
坚定的三观,才可能让一个人有破局的思维。
同样的,这个孩子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呢,他依然也是去了这一所不太好的学校,但是他换的不是学校,而是一种破局的思维方式,一种从上到下的思维路径。
假设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他读大学之前跟他交流过一个话题,大学这4年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生呢?这叫身份层面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学4年,我要成为跨界的斜杠学生。他的思维关注点是:我这4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4年我想成为跨界的斜杠学生,如果他明确了这个身份,为了实现这个身份,他需要选择相信:勇敢尝试才是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我相信:挑战比面子更重要,大学里不要那么在乎面子,大学多失败,出了社会少失败;大学多丢脸,出了社会少丢脸。这句话对不对呢?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取决于你信或者不信。当一个人坚定这样的价值排序的时候,他的能力就会主动增强:有机会我就去参加社团活动,有机会我就尝试主动接触老师,跟同学学习一些课外的技能,但凡某个社团纳新我就去参加,但凡有某个联谊晚会我就要去参加,我都可以去尝试,反正要多挑战,多实践,面子不重要。行为层面上:我可以和舍友打游戏,但是我也要抽点时间去图书馆。周末,我也可以去周边的学校逛逛。最后,在环境层面:换学校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在网上多交一些爱好广泛的同学。我改变不了线下的环境,但我给自己创造一个线上的环境。
有了这种从上往下的思维方式,大学这4年他很可能会破局。这跟他高考那一天考的好不好,没有太大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