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下的印记

作者: 00e9601e99a0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4:22 被阅读27次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大概是我这趟考察之旅最深的感触吧。一代一代人的延续,虽然今非昔比,但是不变的依旧是历史中残留下来的痕迹,和每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种精神上的印记,如果是这样,即使再没有自己的身影又何妨,那些走过、看过所留下来的足迹,不就印证了自己曾经的到来吗。


    (一)摇晃在岁月河流中的船桨

    一早天蒙蒙亮,就已经踏上了前往水乡之称的“绍兴”之旅,其实身为一个绍兴市的人,并没有好好地去绍兴走一走,心中挺有遗憾的,好在趁着这次考察,可以将绍兴中最有名的景点“鲁迅故里”和“兰亭”游玩一遍,实觉幸运。

    一下车,淅淅沥沥的小雨依旧不肯停下,但是雾蒙蒙中飘着几滴小雨对于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景点来说还是非常带有意境的。

    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有着坑坑洼洼的水坑,撑着伞,顿时觉得像是回到了鲁迅儿时生活的那一种气息,跟随着人潮便走进了“鲁迅故里”。现在还依稀记得当时有一个导游在旁边喊着:“接下来就到鲁迅的家里了,大家可以不用撑伞,因为在家里我们是不需要撑伞的。”这句话顿时就将我拉回到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就好像我是在外玩耍的小孩儿,此刻我回到了家中,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一进门,便看到了德寿堂,方方正正的三个大字明晃晃亮在眼前,德寿堂原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等大型活动的场所,庄严感油然而生。穿过大堂,院子里的墙壁上都是肆意生长的藤蔓,纠缠着,像是对岁月流逝最好的证明。曲折着便走到了鲁迅的卧室,整个卧室非常简单,一张床、一张木桌、一条木椅便是全部,想起鲁迅先生曾经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是怎样一种坚定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也许那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本就与这些高尚的人格紧密相连吧。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百草园”了,因为对于鲁迅曾写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印象最为深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还记得当时读到这句话,脑子里就在不断想象这个百草园的大小、形状、里面的模样,可是毕竟只是想象,在我想象中,百草园似乎没有那么大,但是当我切实踏上百草园的那一方泥土时,不禁感叹,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不仅确实很大,而且对于那时的孩童来说确实是一方乐园了吧。

    如今的百草园里种满了许多新鲜的蔬菜,但是在当时的百草园确是被称为是一个荒芜的菜园,虽然是菜园,但是儿时的鲁迅依旧把这片菜园当作自己的乐园,文章其中有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一整段都是描写了儿时鲁迅在百草园里充满趣味的玩耍经历,而我也看到了那一个石井栏,一口井旁边都拦上了一根根木栏,在雨水的洗礼下,木栏也是显得在光中光滑无比,周围的小孩在那玩耍着,我仿佛是看到了书中的童年时期的鲁迅,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画面真是简单又清新。

    突然觉得那时候的小孩,似乎都特别容易满足,一口井、一棵桑椹树、一些大大小小的昆虫以及这一片菜园,都可以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的快乐也正因为如此显得更纯粹与干净吧,而这样一种生活是我们现在很难再能感同身受的了,生活的快节奏似乎已经将这种恬静的纯粹的生活远远抛在身后,心中顿觉一些凉意。

    走出鲁迅故居,便看到一座座微微拱起的小桥,桥下便是一条条水流,河流边上停靠着一艘艘乌篷船,在水中央轻轻荡漾着,虽然没有机会亲自上去坐坐,但是那顺流而下的船桨,也依然带着我的情思与这故居的情怀一并摇晃在这河流中。

    (二)曲水流觞

    “兰亭”带给人的感觉和“鲁迅故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鲁迅故居”是悠然韵味,那么“兰亭”就是典雅大气。“兰亭”是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共42位友人相聚于兰亭,相继坐在河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写下了著名的一篇序《兰亭集序》,而这也是代代相传,吸引着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和历史文人来到这里,感受兰亭所带来的艺术的气息魅力。

    一走进兰亭,就是一条悠长的碎石小道,周围都是浓密的竹林,迎面而来的便是一股青草香味,顿时心旷神怡,而兰亭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惬意。

    最先走到的便是一片鹅池,据说王羲之特别喜欢养鹅,而鹅叫声也是层出不穷,一声高过一声,十分具有喜感。但是众人也皆知,虽然王羲之在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但是真迹却早已经不存在了,据说是最后落到了唐太宗手里,却命人将其一同殉葬,而当唐太宗的墓被挖掘出来之后并没有发现《兰亭集序》的真迹,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个可能永远都不会知晓的迷了。

    之后便来到了兰亭的碑前,其实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兰亭的字迹已经有一半被摧毁,文化大革命之时便将兰亭的字碑进行摧毁,现在留下的就是当时的印记,实在无法想象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古迹都是怎么遭受摧残的,而这一种文化瑰宝却又被另一种禁锢的思想所摧毁,这种可怕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种力量是出自人的精神与思想。

    我想兰亭的魅力不止是因为王羲之曾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这一文化瑰宝,更是因为兰亭本身所拥有的不与世独争的一种气质与氛围,才让兰亭具有如此长远的魅力。

    (三)古城

    考察的第二日来到了临海市里的桃渚十三江和桃渚古城。一开始的行程便是先去爬了桃渚十三江,高高的山峰,一整片的橘林,放眼望去黄灿灿,像是一片金海,非常壮观。仓央嘉措说:“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而桃江十三渚的彼岸花,在我心中,永远停泊。由此看出,桃江十三渚的景色是如此的壮观开阔,虽然费了很大的体力并且克服心中的恐惧才最终爬上了最高峰,但是当真正站在顶峰之时,油然生出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看得远,在我领略了一番大自然的精造之后,也让我看到在自然界中我们的渺小,对于自然我们应该是敬畏并热爱的,而对于我们的人生,不应自身的渺小而得过且过,更应在自己渺小的人生中划上重重的浓墨的一笔,这样才是不负人生走一遭。

    桃渚古城虽只有长长的一条古街,苍老的石板路,两边一些破旧的木屋,门口偶尔会有一些老人坐着晒着太阳,一种宁静安详之感蔓延在这古城中。桃渚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设置的千户所所城,现在却依旧大部分房屋都保留着原来的面貌,虽然已经尽显岁月沧桑,但还是依稀可以看得出当年的模样,少了精神气却更多了平静气息。

    走在这长长的石板路上,脑子里不断想象着,当时的人们有谁也像我此刻一样从这里匆匆经过,又有谁在这里生活着并离开了。门口安详地坐着许多老人,他们大多都是一样的,岁月割划的痕迹在脸上一览无遗,米色的阳光映照下显得安详且斑驳。想来我们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样,大家都是相同地来到人世间,最后又回归为一样的生命形态,岁月静好般等待生命的终点。

    两天的考察下来,不仅领略到许多历史文化遗址的风景,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交流。考察回来的途中,已经累得在车上直接睡着了,但是很奇怪,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顺流而下,留下了每一处我经过的印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顺流而下的印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tr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