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二)

作者: 三国陇貌 | 来源:发表于2023-01-21 15:18 被阅读0次

我们村,在富庶的苏南,周边一带多山多水,四山三水三分田,好在可耕土地尚可,农民辛勤劳作、精耕细作,一向少有大灾大难,一直过得温饱有余,太过安逸。正是这种温饱有余状态,加上濒临太湖、地处偏僻、远离要道的区位,当地一直没有孕育出发达的商业基因,上面的风吹过来也总是晚了一拍,一直都是小农经济、小打小闹。这也好,这里成了躲避战乱的好去处。

我的祖上,就是为了躲避清初战乱,从几百里开外迁徙而来,他们用故土的名字命名了我们村的名,我们村的河,我们村的桥,算是留了一点对故土的眷恋和念想。故土的纽带,一直从清初传承到民初,即使中间有过大的战乱也没中断,直到我的祖父他们一辈,小时候还曾经远道几百里回过故土,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祖先、祠堂,因为那里血脉相连,那里曾是他们的根。接下来就是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文化革命,时代车轮滚滚而来,加上血缘关系终究越来越远,这根纽带终是断了,只是眷恋和念想还残存于记忆。记得90年代我考上了故土的大学,老人们又把这段故事重复了一遍,可能觉得我替他们回了一次故土。

刚开始,我们村还是一家村,几十人聚族而居,还曾经有人中过功名。小时候祖父曾经指着一片稻田说,祖上房子从村南河边一直延伸到那(目测有四五十米),后来长毛来了,一把火全烧没了。他小时候家里盖房,还从老宅地基上挖过石头。处在孱弱的国家,碰到战乱的年代,人真的太渺小无助了,生命都没有保障,更不要说财产了。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战火熄灭后,没了聚族而居的条件,而且毕竟亲疏有别,总要优先顾着小家了,于是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小家单过了。有迁到别村的,也有外姓迁入的,逐渐就成了多姓小家的格局。

相关文章

  • 我们村(二)

    我们村,在富庶的苏南,周边一带多山多水,四山三水三分田,好在可耕土地尚可,农民辛勤劳作、精耕细作,一向少有大灾大难...

  • 我们村的二豆

    我家隔壁的瓦房里面住着一大家人。 我们俩家共用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三颗很大的泡桐树,树下有块很大的石板,爸爸把它做...

  • 小玲(8)陈二小其人

    陈二小其实也是我们村的,因为猪圈沟在建制上隶属我们大队,它是我们村顺着沟道往里走,翻过一道小山梁的那个村,距离我村...

  • 我们村的樱桃史(二)

    啊——樱桃终于卖完了,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价钱照去年差了一大截——各行各业都不景气,洪水、冰雹、疫情、地震...

  • 我们村

    这次回来看到村子里边街道修了,一下子看起来敞亮多了,家家户户都像城里人修在这里的别墅,我有很多感慨。 小时...

  • 我们村

    听村里的老人讲,我们村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距今三百余年,我想应该是明末清初吧。而事实上,据县志记载嘉靖十九年...

  • 我们村……

    改革开放几十年 老村山区变新颜 春节吃上大白面 马路通了乡和县

  • 我们村

    我们村座落在离县城一公里的小镇上。村上的新房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巷子与巷子之间宽敞笔直,柏油路平坦整洁。路两边...

  • 📝2018.7.6星期五 晴 亲子日记125(夏令营第三天)

    (五) 第二站- -南坪村丹分沟 从郭亮村回来,午饭后稍作休息,我们...

  • 二村

    去年三月九日的傍晚,大姐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说: “弟娃,六十年前大概这时候你就出生了。记得那时正是晚上七点半左右,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村(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uh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