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人类的荣耀》一书,这本书的主题是人类独特的大脑让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这是人类无上的荣耀。我对其中有关人类道德情绪的阐述感受颇深。
从日常生活说起,我们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在做着各种决定和判断,而且我们自认为这些决定和判断是基于自己的理性。其实不然,有进化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类很多时候是基于情绪来做决定和判断的,这种情绪是进化的产物,自然选择上的结果,我们时常基于本能去使用而不自知。
从总体上看,我们有很强烈的负性偏差。所谓负性偏差,就是相对于积极与正面的事物,我们对负面和消极的事物更加敏感。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毕竟一个能对负性线索更快作出反应的人才能存活下来。想象一下一帮我们人类的祖先围坐在一起吃烤肉,旁边的兽群虎视眈眈,肯定是反应最慢跑的最慢的祖先会被猛兽吃掉,他的基因就很难继承下来。负性偏差让我们能够趋利避害。以这种负性偏差为基础,人类逐渐形成各种负面情绪。进而,研究者总结出人类独有的负面情绪的五个抽象直觉:互惠、受苦、等级、联盟和纯洁。人类的各种情绪都可以归因为到这五个模块。
我的理解是,这五种模块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激发情绪的诱因和场景。我们可以逐一来看。互惠是社会交换的产物,基础是契约,就是我为了你做一件事,你也得为我做一件事。例如我给你干1个小时苦力,你不给我工资,我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同时对你很鄙视。而你迫于舆论和习俗的压力,也会产生内疚的情绪。受苦是对他人的痛苦状态的反感以及对痛苦制造者的厌恶。比如,我们听说某地发生自燃灾害,会产生对受难者的怜悯情绪。某地发生了恐怖袭击造成杀伤,会对恐怖分子产生厌恶和痛恨的情绪。等级与社会地位息息相关,这种地位常体现为权威的建立和外人的评价。我们倾向于对权威保持尊重,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尴尬情绪,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我们会严格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因为违反规范会降低自己的社会评价,并产生羞愧情绪。从进化的角度说,等级模块相当重要,那些表现很差异性评价很低的个体无法获得异性青睐,从而无法传递基因;那些经常与权威(首领)发生冲突的个体,早已被权威消灭掉。联盟的意识与我们也很贴近。在古时,不同的族群之间爆发争斗是难免的,结成联盟可以有效抵御外敌,对生存是有利的。与之而来的产物是,鄙视其他群组(比如不吸烟者鄙视吸烟者),感到尴尬(自己的表现让群组蒙羞和失望),以及我们熟悉的忠诚、爱国和奉献的美德。最后的模块是纯洁。纯洁起源于对抗疾病,人们对可能治病的事物是排斥的和厌恶的。进而,这种厌恶情绪扩展到更抽象的领域,比如使人们想起自己天性的东西(死亡、性),违反道德的东西(伤害自尊、人权)等等。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情绪不一定只来自于某一个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方法可以帮你快速分析你的某种情绪的起源,从而可以更好的看清自己、控制自己。
在理解这五种模块时,我突然想到薛兆丰老师对经济学基础假设的讨论。薛老师分析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观点,他认为人首先是自私的,但是人也有爱心,不过这个爱心通常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张,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市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我们不谈经济学的话题,却可以通过前面提到五种直觉模块来分析这种人性。人的爱心不就是来自受苦模块吗?我们不忍心看着近亲和朋友受苦受难,怜悯情绪使得我们伸出援手。不过我们的爱心通常有一定边界,这可以用联盟和等级直觉来解释:相对于其他群组,我们更偏爱自己所在的群组,并且如果我们奉献爱心,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和地位。那么自己群组以外的人怎么办?就通过互惠来解决了。市场的本质是交换,交换的基础就是互惠。如果没有人对违反契约的人感到愤怒并且对其惩罚,没有人对自己的违约行为感到内疚和羞愧,也就没有稳定的市场经济。
由此看来,人类的情绪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情绪和道德经常出于天性,我们很难察觉。我们不能过度依赖自己的所谓理性,可以说只有更加深入了解和洞察我们情绪,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