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商店

作者: 唯静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6-05-30 08:08 被阅读90次

    忙忙碌碌中,又错过了妈妈64岁的生日。打电话给妈妈,听到的照例是那句话“过什么呀,再别乱花钱!”

    我想,不如讲讲妈妈商店的故事吧,就当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2016年3月5日,妈妈30多年的生活节奏,突然就变了。从忙碌变成了悠闲,从16小时工作制,变成了20小时休息制。原因很简单:我家经营了35年的商店,在这一天转手他人。

    这个商店,伴随着我从儿童到了中年,是我们一个大家庭的经济支柱。35年,那里留下了一对夫妻的半生,4个孩子的成长,一家普通人的悲喜……

    1

    妈妈的商店

    作为家里的老大。有些事,我记得最清楚。

    1982年,我7岁,上小学。大妹妹5岁、二妹妹刚出生。

    有了3个孩子,妈妈只好放弃街道小厂的工作,在家带孩子。

    爸爸在外地上班,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养家,捉襟见肘,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幸亏当时已经允许私人开商店,无奈之下,爸妈商议后,决定自己开店。我家临街的一间房子,很快改为了门面房,开了一间小商店来维持生活。

    漫长的个体户生涯,就此开始。

    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这个词,和投机倒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看重全民所有、大集体身份的社会里,个体户社会地位很低,经济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妈妈开店,没少受别人冷嘲热讽。

    别的不说,记得那时我上小学,母亲职业一栏,我填“个体户”,就有同学带着讽刺的口吻说“你家个体户呀”。幼小的心灵受了刺激,后来这一栏我就填“无业”,似乎这样也比当个体户体面些。

    就这样,在别人的白眼中,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妹们,开始了漫长的个体户生涯,而且一干就是35年。

    2

    妈妈的商店

    那个时候,人们对个体户的偏见很深,还是相信国营商店的东西好。刚开始,我家的商店生意很冷淡,几乎不见人来。常常见到妈妈眉头紧锁,苦思冥想。

    不久,妈妈在店里腾出了一块地方,放了水缸、大锅,添置了压面机。

    妈妈压面不吝力气。别家和面时一遍就上压面机,妈妈要反反复复和到合适才压面,压出的面特别筋道,顾客都说口感好。

    当时大家庭多,手工和面很辛苦。花不多的钱,就能吃到可口的面,压面的顾客慢慢多起来。压面时,也会顺便买点东西,商店开始有点起色。

    妈妈没有上过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有些顾客,总嫌弃我妈算账不利索,她也不计较。

    为了增加收入,妈妈又接了一些给饭馆压面的活,凌晨3点多就开始和面、压面。

    西北的冬天很冷,也没有暖气,妈妈要光着胳膊,用冷水和好几袋面粉,压好,踏三轮车赶在6点前送到饭馆。

    6点半我们起床时,妈妈已经把一家的早餐准备好了。吃完我们去上学,妈妈继续压面、卖货,直到晚上11点关门。

    常常见妈妈在干活时打盹,我就劝她:“妈,你瞌睡了就睡觉呀,关一会门不行吗?”

    妈妈听了总是很生气地说:“总关们,你们吃啥”?于是,商店门总是开着,妈妈也就一直熬着。

    这一熬,半生就过了。

    3

    妈妈的商店

    作为一个以店为家,家店不分的孩子,我的成长中,留下许多“店小二”的回忆:

    铺子后面支了张很高的床(床下面放货)。我放了学,就在床上一边写作业,一边看铺子,妈妈在后面做饭。一有顾客进来,我就扯着嗓子喊“妈,卖东西!妈,压面!”

    不一会,妈妈就会急匆匆地跑出来压面。后面的小妹妹又哭闹了,妈妈擦把手,又跑进里屋哄妹妹,就像个陀螺,妈妈每天就这样转个不停,直到夜深人静。

    印象中,35年来,妈妈的商店从来没有关过门,半夜还经常有人敲窗户买东西,妈妈总是快快穿好衣服去卖货。

    记得一次,我帮卖货,觉得定价太低,就抬高价格卖了,还向妈妈炫耀,却被妈妈一顿大骂,当即领着我找到人家,把多收钱退了,还向人家道歉:闺女不懂事,多多谅解,当时的我羞愧无比。

    记不清多少次,顾客在店里遗忘了东西,妈妈比丢东西人还着急,跑前跑后找人去给。

    一天的压面工作结束后,总要清理和面锅和压面机。清理出的一些碎面条和面疙瘩,妈妈就揽成一堆,细心挑拣好,又加些白面压成整整齐齐、滑溜筋道的细面条,分几个塑料袋装好,送给附近那些腿脚不便的孤寡老人。

    4

    妈妈的商店

    街坊们都说我妈心好,能吃苦,对人一副热心肠。可那时,我却常和妈妈顶嘴。因为她总对我不满,常常责备我,骂我。甚至恨她:为什么对外人那么好,对自己女儿这么凶?

    这些年,自己经历很多,才慢慢明白:妈妈那些年太辛苦了,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身体劳累不说,心理上也深受折磨:妯娌们看不起,因为是农村出身,个体户。对外人也要小心翼翼,唯恐得罪了人,给商店使坏。光是应付形形色色的“公家人”,今天查,明天查,半各种证,交各种说不清名堂的费,到处求情下话,托人走后门,就让妈妈尝尽了世态炎凉。

    直到现在,只要一看见穿制服的人来店里检查,尽管各类证件齐全,但妈妈习惯性地紧张无助——已经被吃卡拿要怕了。

    妈妈心里的苦无人可说,爸爸不在,妹妹们又小,不让我干活,指着我学习,我又比较顽劣,不好好上学,不说我说谁呢?

    在妈妈的辛勤操劳下,店里的生意慢慢好起来了。1988年,我最小的妹妹也出生了,爸爸办了病退,提前回家,帮助妈妈打理商店。

    1990年左右,我家已成为传说中的万元户,倒也风光了几年。

    1996年,老房子经历了一次旧房改造。我家几百平米的院子只给了少得可怜的一点补偿。为了生计,只好办贷款,在原址对面买了两间门面房,把妈妈的商店搬过去,店名也由“钟楼商店”注册为“钟楼商行”。

    长期和面、压面,妈妈的手又粗糙,又红肿,指头都伸不直,腰也老痛。那时的妈妈也才43岁,却比同龄人显得老许多。

    搬迁后,妈妈还要继续压面,爸爸坚决不让。妈妈担心贷款还不清,还要供4个学生上学,就办了粮油许可证,开始在店里卖米面油。

    住到楼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买米面油的顾客都要求送货上门。那个时候,我常常见妈妈扛着两袋面粉,扶着腰上楼送货。一次,我帮着提一桶10公斤的油,硬上到4楼,就再也走不动,还是妈妈扛着面粉,提着清油送到6楼的。

    5

    妈妈的商店

    靠着妈妈的商店,我们4姐妹衣食无忧的长大、毕业,工作,有了各自的小家。妈妈却更加老了,顾客对妈妈的称谓也从大姐、大婶、到这十几年的“张奶奶”,其实妈妈姓“武”的。

    妈妈老了,妈妈的商店也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近些年,一切开始电子化,包括订烟,订货等,各部门要求的各类台帐,各类检查,学习,不识字的妈妈无法应付,我也只有抽空帮妈妈弄。劝妈妈不干了吧,可妈妈总是担心我们失业,过不好,想给我们帮助,更不想成为我们的负担。

    去年以来,爸爸住了几次院,做了大手术后,走路不方便,需要人照顾,妈妈终于想要退休了。可她还是舍不得自己开了一辈子的商店改为它用,所以在出租时特意注明“超市优先”

    不曾想,有好几个人就是冲着我家35年招牌来租店的,我又劝妈妈乘机要些转让费,可又被妈妈好骂了一顿,分文未要。妈妈说:只要看见“钟楼商行”还在那儿就很开心了。

    新的老板过户时,需要更名。

    我家的“钟楼商行”改为“钟楼便利店”。

    5月,钟楼便利店隆重开业了。

    老板是以前大型超市的店长,开始现代化的管理,放了收银台,监控,物品也更加丰盛,全面,生意更加红火了。

    每次路过,新老板都说,许多街坊邻居到超市询问:张奶奶干嘛去了?他们说,从小吃张奶奶家店的面、零嘴长大的,现在感觉少了点什么……

    6

    妈妈的商店

    一家店开了35年,供养一家人。妈妈功劳很大,不是吗?可是,到现在,妈妈也没有表过功、说过该不该的话。

    没有念过书,是妈妈最大的遗憾。她有句口头禅:“我就是只上过二,三年级,生意也不会干成这样。”实际上,妈妈并不笨,只是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妈妈8岁时,外公就去世了,身下有4个弟弟妹妹,最小的弟弟不到1岁,妈妈只上了几天学,就辍学照顾弟妹,养猪、养鸡,还给下地干活的外婆送吃的。

    小时候去外婆家,听到最多的就是:你妈太能吃苦呀,干活比男人还厉害。其实,每次听到,我心里都不是滋味。

    妈妈的商店不开了,可她还是闲不住。

    爸爸腿脚不便,酷爱下棋,妈妈又买了一辆老人车,开始一天6趟接送爸爸到棋馆下棋,还帮我接送孩子。

    7

    妈妈的商店

    不知不觉,妈妈就64岁了。

    这两天忙自己的事,不经意间想起来,妈妈的生日已经过了。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姐妹4个,也没有给她过生日的习惯。

    事情忙完,终于闲下来,想起妈妈这半生,不由得心头酸酸的。其实,从我记事开始,就有一个心愿,想告诉妈妈:你辛苦了,我很感激。

    可是,从那时候起,各种叛逆、离聚、忙碌,让我一直记得,却也一直没有遂愿。更深一层原因,是我们家,或许也是很多家庭的情感表达,过于内敛,心里有话说不出,是很多子女的通病吧。当父母的,也常常不习惯直接接受子女的感恩。我想,如果我直接向妈妈表白,她一定会非常诧异的。

    所以,借着这篇文字,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你辛苦了,我们都爱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的商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wq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