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中二——如果人类灭绝?

作者: 关山雪满Fiona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0:08 被阅读0次

    书评——某种程度上,是让看过这本书的人不那么孤独的东西。


    作为一个重度科幻爱好者,光是《人类灭绝》这个简单粗暴的书名就对我产生了致命吸引。尽管从没听说过作者“高野和明”,还是翻开了这本书~

    除楔子和尾声外,全书共分为3部分,分别是第一部《海斯曼报告》、第二部《涅墨西斯》和第三部《逃离非洲》,以伊拉克,日本,美国和非洲为故事展开的主要舞台。进入正文,首先追随的是美国雇佣兵耶格的视角,他在伊拉克结束服务期准备休假时突然收到了雇佣公司给出的一项神秘任务,即将赶往非洲。而中途视角突然切换到远在日本的年轻研究生古贺研人身上,父亲意外死亡,在葬礼之后他却收到了来自父亲的邮件——说自己会“消失”几天,让他去“打开被冰棍弄脏的书”。之后视角不断在耶格和研人之间切换,两边事态的发展都像巨大的风眼,把越来越多的人和事牵涉进来。

    就像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一样,或许人类终有一天是要灭绝的。一个人可以因为癌症、车祸甚至自残而死去,人类如果要灭绝会有怎样的原因呢?第一部的《海斯曼报告》中给出了许多的可能,而在本书的设定里,最后一种可能:拥有高智慧的新人类出现,已经悄悄在刚果的密林深处发生了。之后所发生的种种都围绕着是要“营救”还是“毁灭”这个新人类而展开。

    这是一部风格鲜明的作品,杂糅了多种文化血统。开头的雇佣兵耶格视角,读起来给人一种正在看好莱坞战争片的感觉:四人的特殊部队编制,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且背景差异很大,接到了回报丰厚的神秘任务,即将踏上征程。另外,耶格还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儿子,因此他参与这项神秘任务挣钱变得有了些温暖和悲情——一切都是典型的美式套路。后来稍微了解了一下作者的背景,发现高野和明虽是日本人但曾经赴美两年参与制作美国ABC电视网节目,那么这种纯美式的风格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部分里值得一提的是对私营军事公司和各式武器的介绍,相信应该能为很少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国内读者带来不少新鲜感。画风一转,视角突然切换到了日本东京,聚焦在一位年轻研究生古贺研人身上,这时小说也突然就染上了浓重的日本特色: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社会,日本的父子关系,特有的小而细致之感,日本人对生活特有的阴暗式幽默都一一浮现。此外,白宫里的各色智囊及官员、非洲大陆上渴望刺激的青年,迷茫的孩童,原始但智慧的部落······作者的视角跨越千山万水,围绕着“新人类”的命运之战,为“旧人类”画了一幅群像。

    作为国内某药科大学的毕业生,本书中关于古贺研人制药的内容,真是把我惊呆了,偶尔甚至有种回到研究生课堂的错觉。古贺研人的父亲意外死亡,却留下线索指示他完成制药工作——一个药化专业的小研究生,要凭一己之力生产一种药物同时躲避警察和不明人员的追踪,这种热血又中二的情节果然很适合日本少年。虽说是虚构,但其中涉及制药的理论知识却一点也不含糊。“受体和配体”,“碱基对”,“异构体”等都解释的很清楚。文末密密麻麻的参考文献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文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以至于这里我要直接引用它“药学院院长曾昂首挺胸地训话说如果你们成为医生,救治的患者顶多万人。但如果你们成为药学研究者开发出新药,就能拯救超过百万的人”。

    在日本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核心是对“人类”本身的质疑,对人性的清醒洞察和由此而来的绝望,因而形成其特有的阴暗又强烈的风格。比如:《来自新世界》,《寄生兽》,《人间失格》等。这部作品也有类似的底层逻辑:主要人物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各种努力帮助“新人类”,而按照小说的设定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的灭绝。表面上,首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反战思想,借雇佣兵的视角来思考“战争”、“杀人”的荒谬。甚至在最后逃出非洲的片段里,赤裸裸地展现了人类战争最残酷悲凉的一面:部落的孩子被掳走加入军队,逐渐被训练成杀人机器——他们再也没有人可以相信,没有人可以爱。那个被迫举起刺刀的孩子,最后想“我不是身而为人就好了”。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高声的控诉之前,作者早就借雇佣兵之口说出了更残酷的事实:“子弹射出的瞬间,命中的快感就从右手传递到大脑”。“只要拿起杀人武器就会幻想自己无所不能,这应当是男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病吧”。

    人类会不会真的灭绝呢?酷爱思考自身命运是人类的特点,我们为自己设想了千万块可能的墓地,不知究竟哪一处是我们最终的息身之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式中二——如果人类灭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yr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