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幻
*我与科幻世界*
我接触的头一本科幻读物,理所当然的是《科幻世界》——《科幻世界》1995年第五期。
我被一个叫科幻连环画的栏目吸引,金虹漫画阿恒于那一期开始新连载——《机甲峨眉》。那是2000年,我小学六年级,从舅舅落尘的书柜里,一脚跌进了科幻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77/c3448827ed17221b.jpg)
作为而今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科幻杂志,在我的中学时代,《科幻世界》的读者远远少于《青年文摘》和《萌芽》。那个时候整个科幻文学还被归于科普读物的一部分。
与其他文学题材的成熟不同,国内科幻文学经过了一段缓慢发展的时期。正是《科幻世界》为国内的科幻作者提供了平台,同时引进和翻译了大量的世界优秀科幻短篇和中篇。
正是通过科幻世界,我认识了阿西莫夫,罗伯特•谢克里,哈里·哈里森;也熟悉了姬十三,大刘,柳文扬,《科幻世界》是让我满怀感情的杂志。
*有用是唯一的标准吗?*
时至今日,偶尔还会听到一些父母制止孩子读科幻(据说有时候是一切课外书?!(⊙o⊙))
“读它有什么用?!”
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和技术本非同源。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人工自然的行为、知识和产物的统称。技术的关键在于“做”(to do),也就是行为。衡量技术优劣,在于是否能够更有效率地达到预先的目的——也就是有没有用。
科学则不同。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的关键在于“知”(to know)。衡量科学优劣,在于是否能够把知识组织为更合理的体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77/a85711426e9ea5c3.jpg)
好科学和好技术的追求不总是一致的。好的科学不一定能指导更有效率的技术行为,不一定有用。
所以,有用是唯一的标准吗?
*真的没有用吗?*
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一套看法,中学政治课本上将之总括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俗称三观。
从儿童到少年到成年,童话故事渐渐变得可疑。面对陌生处境、新世界,无法解释或者超出认知范围时,三观不得不面临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77/1cbc691a21d1628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77/29211cc5fa6fe362.jpg)
这个过程中,既触及个人存在的终极问题,又努力向现实世界挺进的科幻故事,很适合接替意象繁茂、充满暗喻的童话故事,安抚我们内心成长的困惑与悸动。引起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朝着他们多了解一步、再一步。而这样的每一步,就是成长之路。
所以,读科幻,真的没有用吗?
“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
——麦克因泰尔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77/f39e4e3903f4f3a1.jpg)
霍金在为克劳斯著作《“星际迷航”的物理学》写的序中写道:
“科幻不仅有趣也会启发人类的想象力。我们也许还没有达成‘大胆地去那些人类还没有到过的地方’,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做到这样……科幻和科学之间是双向交易。科幻提出一些科学可以容纳进去的想法,而科学有时发现比任何科幻都离奇的概念。”
厄休拉·勒奎恩说的更好。
——就你我的未来而言,什么是肯定无疑、可以预言、不可避免的呢?
——我们都终有一死。
——说得对……只有一种东西使生活得以继续下去,那就是难以忍受却永恒的不确定性: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厄休拉·勒奎恩在《黑暗的左手》
所以,我们要读一点科幻,去探索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人类的未来。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宇宙的大坍缩与大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