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早晨才7点的时候,老公翻来覆去的声音就把我吵醒,醒来后就睡不着,好不容易的一个周日,乱七八糟的未做清单充斥在我的脑中,烦闷得无以复加。
即使这样,我也能把事情一直拖延,到快傍晚的时候,开始喝起今天的第二杯拿铁,看起了《梵高》,也许不应该打开这本书,因为他灰暗的人生,让我的情绪也沉的更低,可是既然如此,就这样吧。
书的前两章,主要介绍了梵高妈妈这边的家族,她出生于一个刚新兴的资产家庭,人格中充斥整个家族从动乱中生存下来的恐惧以及深深的不安,【她总感到生命和幸福岌岌可危】,这种人生观贯彻了整个她后来的家庭,古板,忧郁,永不停歇。她竭尽全力的做一个称职的主妇,将全部心血,对秩序的偏执以及对规矩的唯命是从,都倾注到对六个孩子的教养当中。也一直用家族互相认同的“爱”紧紧的让孩子们凝聚在一起。表面上看似乎也是一个完美的家庭,有着良好的纪律和习惯,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艺术熏陶,作为牧师的家庭,还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全家一起每日围坐着阅读,一起散步,锻炼良好的体魄,竭力适度的饮食,栽培园艺,让每个孩子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选择的交友(虽然作者有所暗示,这是一种阶级隔离,可是他们还有兄弟姐妹,现代的孩子们更是被隔离在里钢筋水泥中吧),也注重外在的修养和衣着。
【她早已对如何平衡正负两种情绪得心应手。她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视为保障牧师公馆免受情绪风暴蹂躏的舵手。】我不由得想,难道是因为陷入追求平衡的偏执中,反而失去的所有过程的快乐,总之越想掌控,最后越失控吗。
看完前这两章的感觉就是,梵高成长与一个压抑,偏执的家庭,和一个努力掌控一切的妈妈,不过客观的说,梵高的父母在那个时代和她的家庭背景下,已经是相当的努力,让孩子的各方面达到当时的上等标准,然而因为时代和家族的原因,妈妈那逃脱不掉的恐惧感,依然笼罩于整个家庭,“不够好”成为孩子们的噩梦,无论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好,大家依然感受不到快乐,抑郁的底色无形中嵌入到每个人性格中?需要继续看下去验证。
安娜对孩子们,特别是梵高的影响,让我不由得思考,作为妈妈来说,什么对家庭才最重要,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作息?是教育很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还是好的学习能力?这么看下来,好像都浮于表面,我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讲述那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这么想来。所有的那些条条框框的要素都不重要,妈妈自己是否拥有在任何环境中快乐的能力,以及让身边人感到幸福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吧,我这么琢磨着。
再接下去,看了第3章和第6章,原来梵高的父辈家族,在画商这个行业做得这么的出色,然而梵高的艺术天赋并没有帮助他在画商的领域达到家族的期待,他一直得不到认可,孤僻的个性被排挤,更是在弟弟的比较下,黯然失色,父母对他渐渐失望,强烈的负罪感,让他逐步走向另一个深渊。在那个时代,明明他拥有的机会,客观条件比普通人多得多,可是他似乎总有把好牌打烂的能力,也许是因为他自身的特质一直都未被接纳过,所以一直纠结,挣脱,却挣脱不出来,谁能把“自我“抛弃呢,当没有认同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成了负面的恶性循环。
天渐渐的暗下来,仿佛随着梵高的故事越来越阴沉,女儿投入的赶作业中,还放出了钢琴曲,而我被拉回现实,无论怎样,作为普通人,还是努力活出《美丽人生》比较好,没有大家族的期待的同时也没有大家庭的压力,不需要刻意做到怎样,也是一种美好的自由吧。
看《梵高传》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