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一
离开乡土社会的群体,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进入城市生活,会有很多不适应的表现。原因在于,两种环境下对人的心理状态、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在乡土社会,尤其是如果你在农村出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你隶属于一个家族,在家族中有一个固定位置,一个家族的人有一种基于血缘的天然的亲密。同时,和村子里人,大家彼此之间都是熟人,知根知底,不仅仅你这一代,上溯至祖孙三代发生的事,别人都可以给你讲出来。
熟人社会里没有秘密,彼此之间处在一种心理上不分你我的融合状态。今天哪家夫妻因为什么事打架了,怎么和好的,别人知道的一清二楚。乡村也不讲究法律,而是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起了争执,无法和解就找村里威望高一点的人或者村干部评理,他们相当于村里的族长。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带着这样乡土味儿十足的感觉进入城市,考大学、毕业、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之后,慢慢地,内心会产生出孤独、空乏、无力的感觉。也隐隐有一些害怕与老家那种熟悉感失连的恐惧。
城市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陌生人群体,因此在感受、要求和规则上完全不一样。在城市生活中,彼此陌生,没办法融合,因此,以往在乡村那种融合的感觉,在城市公民身上是无处安放的,只能放在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上,比如老乡会、经常见面聊天的朋友等。还会把一部分无法安放的融合感放在单位、领导和同事身上,因此会陷入诸多的麻烦和困境。
城市生活既然是陌生人群体,彼此之间并不讲究情感的连接,而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负责。行为上依据契约或信用,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也获得权利和利益就可以了。因此,会让人觉得冷冰冰的、缺乏情感的温度。
看清乡村和城市生活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可以有意识地觉察和反思自己,直面困境和问题时多一个空间和维度,去分析和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