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在读《孔子》,这本书不但文笔优美,许多道理也非常耐人寻味,让我忍不住一读再读。
孔子曾经两次攻击当朝宰相季平子,但是季平子在讨厌孔子的同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么忠诚的人要么是杀掉,要么是请来为我所用。”这是季平子认为自己可能的选择,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以后,季平子选择了后者。
而当时的孔子家中已经没有银两,粮食也快没了,面临生存的困境,需要一个差事来养家糊口。
这样的情况下,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他提出了条件,季平子答应了他才同意为季平子做事。而孔子的条件是——“第一,我身为鲁国子民,不能做对不起昭公的事情。第二我是个君子,不能行不仁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对孔子真是钦佩有加。这样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底线,也解决了自己的困难。
这几个章节中,还写到了孔子对聪明的看法,也令我很受益。
孔子说:“这关于聪明的事我想了很久,我认为啊,天生就懂得的人,那是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那要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那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接下来还有一段是孔子和弟子司马牛之间的对话,怎样才能成为君子?何为仁?孔子论述得真是精辟。
当司马牛伤感于兄长被杀害,自己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兄弟的时候,孔子摇摇头说道:“兄长死了是件让人伤心的事,不过君子在世,到处都有兄弟,不会没有的。”
“那怎么样的人才能够算作是一个君子呢?”司马牛问道。
“不忧愁、不恐惧。”孔子回答得很简洁。
“这就可以做君子了吗?那怎样才能不忧愁不恐惧呢?”司马牛有些不敢相信。
“一个人要做到不忧愁不恐惧,必须得在自省的时候没有愧疚感,这样的人应该称得上是君子。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平时里对待工作就一定要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他人,就一定要坦诚仁德,不欺不饿,这结果必然受到众人的尊敬友爱,到处也就都有兄弟朋友了。”
“哦,夫子说得真好,那请问什么是仁呢?”司马牛高兴起来真诚地又问道。
“呃,具备仁的人,他的言行都很谨慎。”孔子说,“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规矩,那就是仁。比如平常出门要像去见宾客一样庄重,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同事中间不树立对头,不让有怨恨自己的人出现。”
司马牛恭恭敬敬听着,最后表示:“哦,我这个人虽然不够聪明,但一定要努力按照夫子的这番话去做。”
孔子听了点点头说:“一个敢于承认自己不聪明的人,最起码就不是蠢人了,一个人要实践仁德全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你现在想努力去做这个想法很对。”
仔细想来,这个仁还真不容易达到,尤其是“不让有怨恨自己的人出现”,就算自己再仁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候太过优秀也会被人嫉恨,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该当如何处理呢?
“一个敢于承认自己不聪明的人,最起码就不是蠢人了。”这句话好经典。
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了,接下来那一段文字很优美,而且富有哲理。
在孔家欢天喜地的日子里,雪花友好的飞走了,暖和的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里探出头来,似乎是想看一看孔子的儿子。喜鹊飞离了光秃秃的榆树枝,任它在寒风的吹打中摇曳,仿佛在冬天的阳光里伤心的哭诉严冬的寒冷和无情,那雪地里的松柏在白色的辉映下,翠绿得更加逼人,仿佛在嘲笑严冬的无能,又仿佛在自豪自己勃勃的生机。
“榆树,你不要伤心,哭过失去的绿叶之后,等到春天来临,不又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松柏呀你也不要沾沾自喜,春天来临,大地都会披上绿衣。”孔子站在雪地里,东瞧瞧西看看,心中充满了诗意。“啊,真没想到啊,这冬天竟然是这般的坦率和宁静,这冬日的太阳是这么的美妙而又温馨。”孔子想到,“冬天的太阳啊,它不仅仅是给人温暖,更伟大的是将一切都包容,让万物都同处在一个冬天里的暖和当中,这真是太伟大,太让人动心了。”
我以前总是很喜欢冬天的阳光,喜欢它的温暖。读了这本书,才突然明白了它的伟大——“将一切都包容,让万物都同处在一个冬天里的暖和当中。”仔细想一想,这真是太感动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