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ne上看到大冰的《我的王八蛋》,继而搜到了张晏铭的《佳佳》,于是开始了单曲循环。
张晏铭,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而在现代社会,熟悉一个人最简便的方式就是——百度。百度常规地给出来歌手的资料介绍、微博、还有去参加某一档婚恋交友节目、与女嘉宾牵手失败的新闻。打开微博,果然,因为大冰的故事,很多人开始关注这段感情和那个叫佳佳的姑娘。
而张晏铭自己说:“《佳佳》是多年前写的歌,后来有了《旁观者》等作品,最后合成了一张叫【穿衬衫的人】的唱片。每首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许多人问我再唱起《佳佳》时会不会难受,于我而言,作品本身亦值得关注。当大冰在陈述出这个故事、我在发表出这首歌的那一刻起,这个悲伤的故事就结束了。”
这个悲伤的故事就结束了。
这么一个论调颇像当年《南山南》火起来之后,大家关心马頔在这首歌上发生过什么故事,但是马頔同样很“狡猾”地说,当这首歌发表出来,故事就已经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
忽然想到一个很讽刺的事儿。小时候我们做阅读题,题目总是关心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自己读出了什么。仅凭这一点,民谣艺人们所秉持的精神和解读方式就让人有种由衷的喜欢。
不过这样的说法又多么忧伤。
音乐、诗歌、戏剧……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与作者剥离出来的、历史性的永恒。它定格住作者故事的永恒的瞬间,但是作者却渐渐地老去,失去了当时创作和记录故事时候的激情。读者却像是流水的兵,常换常新,每一批新的读者都为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都在关心着故事里的人现在还好不好,在一起的是否现在还在一起,没有在一起的现在是各自幸福着、还是遥遥想念着。而对于作者,早已无足轻重。
这其中似乎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时间的沟壑。
但也是庆幸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失去的才是永恒。记忆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它永远地保留下来,就像是保存在了一块水晶果冻状的空间里,还可以时不时地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调味品,直到中和了它所有的酸涩苦辛,慢慢满满的都是甜味儿。两个人的关系终究不是一个人可以控制的,但是记忆可以。
当别人读起对他而言新鲜的故事,你的旧故事又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最近写字很没有感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