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读的书渐渐多了,反而越来越焦虑,总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原来有那么多,和那些年阅读量能达到上百本的人比起来,更是觉得一辈子也赶不上人家了。有时候刚看完一本书,没过几天内容就记不清了,于是为自己的“笨拙”懊恼不已,最后完全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了。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功利性太强了。不管做什么事,总想从中获得点什么回报,否则就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实际上,读书就像是散步,你会偶遇可爱的小动物,你能欣赏路边的花花草草。当然,也有可能一路下来什么惊喜都没有。但那又怎样呢,你不能说这趟步白散了,至少你走出了家门,感受到了新鲜空气和微风拂面。
正如胡适的那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2017年底,我给自己定下的2018年计划是每个月读书不少于三本。转眼间半年时间过去了,我打算挑几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书写写。
一.《幸得诸君慰平生》 作者:故园风雨前
这是一本随时随地,随便翻开一页就可以读下去的书。本书开头的序中有这样一句形容作者的话,“她有一种与最平常事物调情的能力。家人、亲戚、邻里、朋辈、路人、一只猫、一簇花、一缕油烟,都是她招惹和取乐的对象。”
作者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那些细碎的小事中感知美,她细腻的笔触下所描绘出的世界是热气腾腾的。读完她的文字,我会觉得生活好像变得可爱了许多。
“我驱动全体身心迎接这世上的物象,我急于同林下清溪,三月熏风,同美者的美、同智者的智,发生关系。我也哆哆嗦嗦地情愿品尝苦涩或者灼痛,生活的美和生活的磨难本就骨肉难离。”
二、《刀锋》 作者:毛姆
相比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更喜欢《刀锋》。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拉里是一名美国青年飞行员,复原后,回到家乡。面对未婚妻伊莎贝尔和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他却选择逃避这美好的生活,既不去读大学,也不愿意工作。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原来战争中他的战友为救他而牺牲,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
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拉里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异类”,他不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他不去做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
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儿的母亲布太太则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念,“她的世故使她认定,你假如要在这个世界上混得好,你就得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套,而且不去做别人明白指出的那种不牢靠的事情”。
三.《面纱》 作者:毛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精神救赎之路。基蒂小被母亲灌输的价值观就是要嫁给有钱人,可直到她二十五岁那年,连妹妹都订下了一门合适的亲事,自己却还没有着落,心急之下她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的求婚。
可她并不爱沃尔特,婚后她出轨了殖民大臣查理。当沃尔特发现这一切时,他羞恨交加。为了报复,也为了重整自己的生活,沃尔特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基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基蒂则开始在一家修道中做义工,见到了那些脆弱的生命和无私大爱的修女们,她获得了内心的平静,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别掀开被那些活着的人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四.《自控力》 作者:麦格尼格尔
这本书绝对是干货满满:
“通常,我们缓解压力的办法反而让我们更有压力。”
“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宁愿放弃未来的幸福,也要选择即刻的快感。”
本书共分十章,每章都有一个中心概念,可以帮助你从生理及心理方面弄清你“失控”的原因,并且前一章都是在为下一章做准备。利用好这本书,你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律,获得更多的意志力。
网友评论